俗话说“龙生九子”,这不是说龙正好有九个儿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喜欢用九作为一个虚数,表示多,也有表示至高无上的意思。因为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囚牛、睚眦、朝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麒麟、椒图、蚣蝮等。我们来看看,这些龙子到底都是做什么的。
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喜欢音乐,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是众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传说,它喜欢蹲在琴头上欣赏音乐。那些比较贵重的胡琴上都会有囚牛的雕像,称为“龙头胡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蒙古族的一些琴上,都会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睚眦,豺首龙身,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战神。他发怒时瞪起的凶恶眼神,古人称“怒目而视”,俗话说的“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就是说他好杀戮,他通常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增添了慑人的力量。
嘲风,老三,喜欢冒险。殿台角上的走兽就是他。他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蒲牢,排行第四,好鸣好吼,就是传说中的大嗓门。一般喜欢雕在钟上。传说蒲牢生活在海里,但是他害怕海里的鲸鱼,一碰见鲸鱼就会大吼大叫,以试图吓跑对方,人们根据这个特点。就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如今,在全国,只要有古钟的地方,就会有蒲牢的身影。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喜静好坐,喜欢烟火,因此通常会出现在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加工,慢慢就有了中国气息,后来也就成了龙儿老五。据说,狻猊也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霸下,又名赑屃均为四声,形似龟,是老六,好负重,力大无穷。一般你看到有托着石碑的一只像龟一样的雕像,那就是他。霸下和龟虽然相似,但也是有一些差异的,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为什么霸下要背石碑呢?有两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说霸下在上古的时候经常背着三山五岳,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被大禹收服,在大禹的指挥下,他为治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之后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索性搬来了一块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劳,然后让他驮着,可怜的霸下就被自己的功劳压的走不动道了。
第二种传说是说龙子们曾下凡助朱元璋打江山,打下之后要回天庭复命,这时候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不想放它们走,便对霸下说:“你若能驮动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让你回去。”这有何难,简单的像个0一样。霸下傻呵呵的答应下来,结果背上之后就再也没有放下来过——因为功德是无量的,霸下从此被压在功德碑之下。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好讼,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他。传说狴犴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对囚犯们极有震慑力。古代公堂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一般都有它的形象,牢狱门口也会刻有狴犴头像,因此监狱也被民间俗称为“虎头牢”,就是从这来的。
狮头龙身,排老八,平生好文,是龙子中最爱风雅的。一般石碑两旁如果有龙,那就是他。负屃十分爱好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们互相缠绕着,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相得益彰,更让人觉得壮观。
螭吻,又名鸱尾,龙首鱼身。他的形象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当时,有大臣建议说:海里有一种鱼,尾部像鸱(就是猫头鹰),能喷浪降雨。可以刻在建筑上防止火灾。大殿建成之时,大家都问这雕的是个什么?汉武帝也不知道啊,因为它长得像鸱的尾巴,所以现场给起名“鸱尾”,后来传着传着就成了谐音的“螭吻”。《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 方士之流,“鱼虬”就是螭吻的原型。螭吻是水性,所以一般用来镇邪避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