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繁体字怎么写的笔画

2024年02月28日 阅读 (66)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字,即“羽”部的部首汉字“羽”。“羽”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羽。读音有两个:

(一)yǔ。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羽,鸟长毛也。象形。”象形字。本义是鸟翅上长而扁的毛。

看一下字形演变:

羽繁体字怎么写的笔画(1)

(羽的字形演变)

羽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像羽毛状。繁体有骨节、翅骨和鸟毛,简体无骨节;鸟羽或朝向左边,或朝向右边。到战国的时候,鸟毛一般写作两支,也有个别写作三支,但方向仍然不固定,在朝左的,也有朝右的。到汉代,《说文解字》将鸟毛固定为朝向左边,并且承袭了战国文字中鸟毛写作三支的字形,到隶变时,鸟毛减少一根,楷书沿用下来,就是现在的“羽”。

“羽”字的本义是鸟翅上长而扁的毛。《说文解字》这里的“长”,指的是长短的长(cháng),并非生长的长。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鸟长毛者,谓鸟翅之长毛也。”《左传·隐公五年》:“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孔颖达疏:“鸟翼长毛谓之为羽。”皮革、牙齿、骨角、毛羽不用到礼器上。

羽繁体字怎么写的笔画(2)

(鸟翅上长而扁的毛叫“羽”)

后来,羽又泛指羽毛。鸟类特有的,由表皮角质化所成的一种构造。有护体、保温、飞翔等作用。成鸟的羽,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羽三种。《玉篇·羽部》:“羽,鸟毛羽。”

羽繁体字怎么写的笔画(3)

(羽毛)

《韩非子·解老》:“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人没有羽毛,不穿衣就不能战胜寒冷。鲁迅《故事新编·起死》:“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

“羽”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

(1)鸟类的翅膀。《广韵·遇韵》:“羽,鸟翅也。”《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郑玄笺:“差池其羽,谓张舒其尾翼。”孔颖达疏:“舒张其尾翼,实翼也,而兼言尾者,以飞时尾亦舒张故也。”燕子飞在天上,参差不齐地舒展着翅膀。这里的“羽”,准确的解释是翅膀,而不是羽毛。

羽繁体字怎么写的笔画(4)

(徐悲鸿《燕燕于飞图》)

也用于指昆虫的翅膀。《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蝈蝈张开翅膀,群集低低飞翔。

(2)鸟类的代称。《周礼·考工记·梓人》:“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郑玄注:“羽,鸟属。”

(3)古代文舞所执的雉羽。《周礼·地官·舞师》:“教羽舞,师而舞四方之祭祀。”郑玄注:“羽,析白羽为之,形如帗也。”

羽繁体字怎么写的笔画(5)

(雉羽舞)

(4)箭翎装饰在箭杆尾部,用以保持方向。《释名·释兵》:“(矢)其旁曰羽,如鸟羽也。鸟须羽而飞,矢须羽而前也。”《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养由基射兕,射中石头,箭羽没人石中。

羽繁体字怎么写的笔画(6)

(箭羽)

又引申为箭。唐王涯《陇上行》:“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清代龚自珍《明良论》四:“羿之发羽,僚之弄丸,古之所谓神技也。”

(5)指书信或传书信的人。顾炎武《与魏某书》:“汧、渭之间,将恣游瞩,未能即返,便羽托此奉候。”

(6)羽扇。宋岳珂《桯史》卷三:“客或措一二辞不契其意,又弗答,然挥羽四视不止。”

羽繁体字怎么写的笔画(7)

(羽扇)

(7)钓丝上的浮子。《吕氏春秋·离俗》:“譬之若钓者,鱼有小大,饵有宜适,羽有动静。”这就如同钓鱼的人一样,鱼有小有大,钓饵与之相应,钓浮有动有静,都要相机而行。

(8)旌旗的代称。《国语·晋语一》:“被羽先升,遂克之。”于是披着旌旗率先爬上城墙,打败了翟柤国。

(9)党与;朋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立有间,时季羽在侧。”陈奇猷集释引尹桐阳注:“季羽,谓张季党也。”一会儿,刚好张季的党羽在边上。

(10)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五音。相当于工尺谱上的“五”,现在简谱上的“6”。清代陈澧《声律通考》卷一:“五声宫、商、解、徵、羽,始见于《周礼》,下到赵宋,未之有改,近世俗乐以工尺字谱代之。”

羽繁体字怎么写的笔画(8)

(五声音阶)

(11)聚。《广韵·麌韵》:“羽,聚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12)山名。传为古代帝舜杀鲧之地。在今山东省蓬莱县东南;一说在今山东郯县东北。

(13)通“宇”。“反羽”即“反宇”,指人头顶若屋宇之反,中间低,四周高。《论衡·骨相》:“皋陶马口,孔子反羽。”皋陶的嘴像马口,孔子头顶凹陷像翻过来的屋顶。

此外,羽还是姓氏。《通志·氏族略三》:“羽氏,姬姓,郑子羽之后也。汉有侠士羽公,后魏《官氏志》弗羽氏改为羽氏,望出河南。”

(二)hù。读音出自《集韵·姥韵》。通“扈”。缓。《集韵·姥韵》:“羽,缓也。”《周礼·考工记·弓人》:“弓而羽閷,末应将发。”郑玄注:“羽读为扈,缓也。”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