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免有感到疑惑的时候,需要借助别人或依赖某种情势来帮助自己做决定。简单的方法是随意抓取一把草,判别是单数或双数,作为答案的是与非,或该不该做的依据,这就是所谓“冷占”的一种。但是这种答案的取得方式过于容易,所以人们对于这种占卜的信赖度较低,因此为了取信于人,从事占卜的人便故意使答案的取得复杂化,增加人们对他们占卜灵验性的信心,所以中国的“蓍(shī)占”(用蓍草占卜,并参考《周易》来推断吉凶,电影《封神》里姬昌手里的草棍)就故弄玄虚,通过复杂的手续得到一个数目,再根据多次出现的数目做是非的判断。另外还有所谓的“热占”,常见的做法是烧灼骨头使其显露出兆纹,再根据兆纹的形象做是非的判断。
商代的甲骨,有时会在骨头表面显现出的兆纹旁边,标上吉、大吉、弘吉等字样。学者统计过这些兆纹的走向——向上或向下,与标示吉与不吉的术语,并没有一定的对应关联。由此判断,兆纹的形象和好或坏的意义,一如文献所记载,乃是依据事前与骨头的约定,换句话说,在烧灼之前要先与骨头的神灵约定,什么样的纹路走向代表了什么意义;可如此一来,又存在着兆纹能不能被施行烧灼的人所控制的问题,亦即仰赖占卜结果的商王,其决策能不能被操纵的问题。以下将详细讨论。
甲骨文被发现后,很快就推知它其实是占卜的产物,学者也开始结合氏族社会的习惯与文献的记载,来探讨商代的占卜行为。文献中谈到龟如何杀取、如何制作、如何烧灼等仪式,但都没有论及骨头为什么会烧裂,如何才能使骨头烧裂的问题。
事实上,一般人可能不了解骨头的性质,它要经过特别的处理,才能被火烧裂。当时只有巫师有这个能力,经他们加持过后,骨头就能用火烧裂,因而可以显现其魔力;但这个秘密是不能写下来让大家看见的,就只能用口述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可能也因为这样,如何处理骨头才能拿来做占卜,就未见于文献的记载。
日本有个传统(或者说有个记载),要将龟甲曝晒于阳光底下,三十天后才能拿来占卜。但如果是这样人人能仿效的方式,就不会成为巫师的秘密与魔力了。台湾地区有人实验了一年也不能烧出像商代甲骨一样的纹路来,是因为不了解骨头的秘密。以下,让我公布出来。
多伦多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的一位博士后研究员和中国甲骨文专家许进雄合作了一个实验。测试如何以古代的条件,并在让别人看不出骨头被动过手脚的情况下,将其烧出纹路。首先要了解骨头的性质,骨头为何会被烧出裂纹?原因何在?然后再找出答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骨头受热后遇冷会收缩产生拉力,如果产生的拉力不平均,骨头就会裂开成纹,否则只是烧焦、烧坏、烧穿,也无法显现出纹路。
骨头里含有的骨胶原,是一种会导热的物质。如果用火烧并把热量集中于某一点,热量不会停留在那一点,而是借骨胶原传导开来,也因为不会在某一点上产生不同的拉力现象,所以并不会产生裂纹,也就没有占卜的效果。因此,占卜前,第一要务是必须使骨头失去所含的骨胶原,但又让人看不出异状。日本的做法是在太阳光下曝晒三十天,虽然可以使骨胶原蒸发,但人人看得到你的行为,魔术的效果就穿帮了。所以在古代,必须先在隐蔽处把骨胶原除去,巫师的魔力才能顺利显现。意外的是,方法其实很简单,在自己的房中,把骨头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至少半天),骨胶原就会慢慢释出,溶解在水中,这时再把水倒掉,就没有骨胶原了,骨头外表也看不出异状,所以,若是这样处理骨头,其实人人都可以占卜。实际实验表明,一分钟就可以烧出兆纹来。
许进雄再次回到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找前同事叙旧。同事说,他与中国大陆地区的团队合作,要采取骨头里的DNA以检验其属何品种,但是都提取不出来,没有DNA样本自然也就无法检验。他怀疑是博物馆收藏物品的地方太热,DNA都挥发掉了。许进雄笑着回答,在商代若是作为占卜的材料,骨胶原早已被去掉,没有骨胶原当然就没有DNA;如果试试别种文物,如打猎的纪念品——老虎骨,或所谓的骨柶(骨头雕刻的展示品),说不定就可以取得DNA。恰巧,安大略博物馆有收藏由帝辛(商纣王)所捕获的老虎骨头做成的艺术品,其被鉴定为成年老虎的前膊骨。不过,没有特别求证是安阳地区,还是别地的老虎。
其实,使用骨头占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是材料十分珍贵,虽然骨头是吃完了肉以后的废物利用,但在有史(商周)时期,只有在庆典祭祀时才屠宰大型的家畜,而牛又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宰杀的,只有贵族可以,而且一只牛也只有二块肩胛骨,数量稀少;至于龟甲,还不能肯定有多少是取自当地,但大龟一定是来自海南地区的贡品,当然也不容易获得。
另外,骨头还需要经过许多修整的手续,包括锯、磋、挖、刻等,有人实验过,以商代使用青铜工具的效率而言,一天差不多只能完成一版,而且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浸泡、阴干,所以骨卜的热占并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施行的,这不但增加其神秘性、灵验性,更创建了巫者的权威性。再谈兆纹的走向有没有可能是作弊而来。上文讲述了在使用火烧灼前,首先要与骨的神灵做口头约定,说好以什么样形状的兆纹表示什么意思,譬如说约定兆(占卜吉凶时烧灼龟甲、兽骨所成的裂纹)的横纹向上走表示肯定,向下走表示否定。因此,若能控制兆纹裂开时的方向,也就可以达到控制问卜人(此处指商王)行动这个目的了。由此可知,问卜的人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使神灵同意自己的意愿,当作推行自己政策的正当性,达到以神权控制或支持政治的目的,而这种技巧很可能已在商代发生了。
早期的占卜是直接用火在骨上烧灼,后来为了使骨上的兆纹容易显现,就先挖个长形的凿或再加上圆形的钻(使甲骨变薄,易于加热见兆)。商代第一期,武丁的时代,有许多是在长形的凿洞旁边挖个半圆形的圆凿(或称钻),使甲骨被烧灼后,表面容易破裂成特定要求的卜字形纹路。但是这种措施使得火在圆凿的上部烧灼时,横的兆纹易于顺势朝上;在下部烧灼时,兆纹就容易顺势朝下。换句话说,兆纹的角度在烧灼时可能是可以控制的,亦即巫祝等神职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关键因素牵制商王的意愿。
许进雄做过研究,这种一长一圆的凿形,除了龟甲骨质的结构异于兽骨,有类似海绵的组织,表皮以下有许多孔洞,使火的走向难以控制,等同于不好控制兆纹的走向,才能得到保留以外,第一期武丁时代以后的骨,就只有长形的凿而不加圆形的凿。这种现象很可能是因商王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兆纹走向可以控制,不允许再使用一长一圆的形制。或许也可以说,龟卜因为不容易通过烧灼来控制兆纹走向,而被认为比骨卜更为灵验。
甲骨文是商代的帝王为了国事或家务事问卜后所留传下来的文字,属于非常重要的史料;相较于一般的文字纪录,不但在内容上有其独特性,于形式上、如何表达上也存在差异。如果想对甲骨的内容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就不能不去理解甲骨文的措辞方式,否则可能产生误解。
商代的甲骨背面挖有许多特定形态的洼洞,其实就是所谓的“钻与凿”。窄长形的凿是从事占卜所必要的,每一个长凿可以从事一次占卜,占卜的内容称为“刻辞”,多契刻于长凿相对位置的表面上。第一期武丁王的时代,多从上面的长凿开始占卜,所以刻辞的段落也往往由上向下;但是第二期祖甲王的时代,就慢慢变成先从最下面的长凿开始占卜,所以刻辞的段落也就成为由下往上读的顺序,这种独特的习惯一直维持到西周初期的《周易》。
《周易》是一本讲述占卜的书,通过演算蓍草或竹筷而得到一个数目,六次演算的数目合为一个卦象,所以每一个卦象有六个爻,次序都是由下往上数。如阳爻为九,阴爻为六,阳爻由下而上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阴爻由下而上是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九与六的数目代表阳与阴,也可能和龟腹甲外观做六个区块,而里甲的裂甲块有九块有关,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周易》的占卜习惯是承继商代的占卜。
甲骨上因为占卜目的而契刻的文句,最为完整的可以分为四个单位,分别是前辞、贞辞、占辞与验辞四个形式。前辞也称为序辞,是刻辞的第一个部分,记述占卜的日期与替王说出发问之辞的人;接着,贞辞的部分是问卜的具体内容;占辞则是甲骨被烧灼之后,王检视兆纹所显示的现象,对照事前与骨头约定的意义而做出顺利或不顺利的判断;最后是验辞,即事后检验结果与预示是否准确、具体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四个段落都完备的甲骨并不多,部分的刻辞只有前辞和贞辞,或甚至只有贞辞的部分而已,以下举一版卜骨为例来看具体的内容。
上图最中间的一段句子:
癸巳卜,㱿贞:旬亡祸?王占曰:乃兹亦㞢祟。若称,甲午王往逐兕,小臣古车马,硪驭王车,子央亦坠。
一、前辞部分(癸巳卜,㱿贞)
译成白话:在癸巳日做卜问,由贞人㱿来说出卜问的内容。
每一相关事件的第一次占卜必定标出干支日期,以后相关事件的占卜则可能省略日期。贞人是替代王读出占问词句的官员,有时王也自己问问题。写有贞人名字的前辞,数量相对的少,有些时代出现的甲骨根本不会标出贞人的名字。能够判别不同甲骨刻辞的时代性,“贞人”是研究时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贞辞部分(旬亡祸?)
译成白话:下一旬的十天里不会有灾祸,是吗?
贞辞是必要的,是问卜最为重要的内容。
三、占辞部分(王占曰:乃兹亦㞢祟。)
译成白话:王检验烧灼后的兆纹,判断显现的预示后说:“这个预示是说将有灾难。”
四、验辞部分(若称,甲午王往逐兕,小臣古车马,硪驭王车,子央亦坠。)
译成白话:就如预示所说,甲午日王去打猎追逐犀牛,由小臣来套合固定车与马,硪来驾驭王的座车。结果车子出了状况,子央(护卫)也坠下车来。
古代的马车是贵族才能拥有的,不但是较为快速的交通工具,也是权威的象征。商代车子的舆座比较小,最多容纳三人:驾车的御者(硪)、主人以及护卫(子央)。这次王的出猎,子央(王的亲族)为王的护卫,也从车上掉下来了,由此推想王与驾车的人(硪)应当也是摔下马车了。
商代习惯在一旬的最后一天——癸日,由王来卜问下旬有无灾难,如果卜问后的结果为有,王做起事情来肯定就会特别谨慎,以免出错。验辞经常使用“允”字,有“确实”的意思,表示预示完全应验。占卜所显示的判断,看起来几乎都是对的。但是我们很清楚,骨头本身并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预示不准确的情况应该是会常常发生的。但是很少看到预示的结果是错误的,可能做记录的人有意回避预示不正确的情况。以下举个唯一预示不准确的例子。
正面的刻辞作:
丙午卜,㱿贞:乎自往见㞢自?王[占]曰:隹老隹人,途遘若。[兹]卜隹其匄。二旬㞢八日㒸壬[申],自夕殊。
译成白话:
丙午日占卜,贞人㱿问:“招呼自(人名)前往视察㞢自这个军队吗?”王检核兆纹的走向而预示说:“越老的人越有经验,旅途会遭遘(亦即遇见)顺利。”预示是说这个卜的结果是有祸害的。二十又八天后,到了壬申日,自却在晚上以不正常的方式死亡了。
这一版卜辞,先是在卜骨的正面刻上占卜的日期与问卜的辞句,待烧灼后于背面刻上老人越老越有经验、旅途顺利的占辞。但是因为预示结果有误,而又事关重大,所以把占辞和验辞再一次复制刻到正面的贞辞之后,成为完整的事件叙述,并且使用红色的朱砂涂在字的刻沟里头,有意点明整件事情的重要性,留下记录方便以后查验。
这是第一期武丁时代的卜辞,在十多万片的甲骨中,是迄今所知,唯一表明预示错误的例子。骨头不可能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占卜的结果总会有错误的时候,不知道记载的人又是如何回避预示的错误,或如何辩解,现今才很少在甲骨上见到错误的预示。
甲骨文的“熯”字,字形于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早期完整的样貌是一个人两手相交按着肚子,下面有火焰烧烤,可能因痛苦而呈现张口呼叫貌。或者省略火焰表现。又或者省略张口呼叫表现。当卜问以“熯”的方式求雨时,总是会提及被烧烤者的名字,这不可能发生在微不足道的奴隶或罪犯身上,应该是有能力交通神灵(鬼神)的巫师,他们的名字才值得被提起。
烧烤巫师以祈雨的习俗,直到春秋时代还十分普及,如《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夏天时发生大旱灾,鲁僖公想要以焚烧巫师的方法来解救,大臣臧文仲则劝说,正确的工作是修理城墙、省吃俭用、勤劳农耕,杀害巫人并没有什么用处,上天如果要杀害他们,也不会因可怜而让他们到现在还活着,如果巫有造成旱灾的能力,焚烧他们会让情况越发严重。鲁僖公听从劝谏,果然,这一年虽有饥馑,但不严重。
文献中也记载夏朝的禹和商朝的汤,两个人都曾经以焚烧自己的方式求得降雨,而有解救旱灾的功劳。这种方式大概是基于天真的想法,希望上帝不忍心让他的代理人受到火焚的痛苦,从而降雨以解除巫者的困厄。但这个做法太残酷、太痛苦,巫也不想以身试之,所以商代多是用乐舞来取代“熯”这个方法。不过,这个习惯仍延续至春秋时代,甚至东汉。看来,古代的“巫”常有因施行巫术而丧失生命的危险,可能因此研发出减除焚烧痛苦的药物而创建起原始医学。
这片甲骨出自周原,刻辞由上往下、由左往右读:“衣王田至于帛。王维田?”
“衣王”是周人对“商王”的称呼,商国自称为“商”,但周人对其却有“商、衣、殷”等三种称呼,“衣”与“殷”可能是周人对“商”的译音,不一定含有轻视的意义。“衣王田至于帛”是一件事情的陈述,是存在的事实。古代有时假借田猎之名行侵略之实,周在创建王朝之前,与商的关系时好时坏,这时见到商王田猎到了帛这个地方,有点担心商王真正的意图,所以占问:“王只是田猎吗?”有人不了解占卜辞句的格式,以为两句都是问话,所以想不通为什么已经问了“商王要不要去帛地打猎?”,又要再问一次“王要不要去打猎?”,还以为周在打败商朝(“商王”)之前已经自立为“王”,所以这段话的“商王”和“王”是不同的人;或以为这是商国的人所做的占卜,因而想不通何以商王的占卜甲骨出现在周王的窖藏中。这就是不明白占卜的格式而引起的误会。
饕餮纹双耳垂珥方座青铜簋(利簋)铭文由右至左作:
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朝岁鼎(贞),克闻(昏)夙又(有)商。辛未,王在阑自,易(赐)又(右)事(史)利金,用乍公宝尊彝。
译成白话:在武王讨伐商王的战役中,于甲子日的早上做一年运势如何的占卜,(所得结果是)在早晚之间的短时间内就能够取代商朝。(胜利后的)辛未日,王到了阑自,赏赐右史利铜料。(右史利)就用这些(铜料)来铸造祭祀檀公的铜彝器。
“利簋”记载了周武王发动对商战斗之前的卜问,“岁贞,克昏夙有商”就有对于这一年情势的占问,答案是朝夕之间就能取代并拥有商国。因此周武王就发动战争并取得胜利,创建了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