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是谁的名言

2024年02月28日 阅读 (62)

他才华横溢,创作了一曲又一曲传世之作;他命运多舛,26岁患中耳炎,50岁失聪,历经磨难,却从未屈服。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

今天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倾听贝多芬的人生……

贝多芬传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贝多芬

(一七九二年手册)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一七七〇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是谁的名言(1)

贝多芬少年画像

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 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壮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再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有人说他很高傲,举止粗野,态度抑郁,带着非常强烈的内地口音。但他藏在这骄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唯有几个亲密的朋友知道。他写信给韦格勒叙述他的成功时,第一个念头是:“譬如我看见一个朋友陷于窘境:倘若我的钱袋不够帮助他时,我只消坐在书桌前面,顷刻之间便解决了他的困难……你瞧这多美妙。”随后他又道:“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身上之后永远不再退隐。一七九六年至一八〇〇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耳朵日夜作响,他内脏也受剧烈的痛楚磨折。听觉越来越衰退。在好几年中他瞒着人家,连对最心爱的朋友们也不说;他避免与人见面,使他的残废不致被人发见;他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这种悲剧式的愁苦,在当时一部分的作品里有所表现,例如作品第十三号的《悲怆奏鸣曲》,尤其是作品第一号之三的奏鸣曲中的Largo(广板)。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忧郁的情绪,还有许多乐曲,如欢悦的《七重奏》,明澈如水的《第一交响曲》,都反映着一种青年人的天真。无疑的,要使心灵惯于愁苦也得相当的时间。它是那样的需要欢乐,当它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当“现在”太残酷时,它就在“过去”中生活。往昔美妙的岁月,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还会悠久地照耀。

在这些肉体的痛苦之上,再加另外一种痛苦。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般颠倒,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贝多芬最丰满的灵感,就当在这种时而热爱、时而骄傲地反抗的轮回中去探寻根源;直到相当的年龄,他的激昂的性格,才在凄恻的隐忍中趋于平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是谁的名言(2)

年轻的贝多芬

一八〇一年时,他热情的对象是朱丽埃塔·圭恰迪妮,为她题赠那著名的作品第二十七号之二的《月光奏鸣曲》,而知名于世的。可是他为此付了很高的代价。这样的热情是摧残心灵的。而像贝多芬那样,心灵已因疾病而变得虚弱的时候,狂乱的情绪更有把它完全毁灭的危险。他一生就只是这一次,似乎到了颠蹶的关头;他经历着一个绝望的苦闷时期,只消读他那时写给兄弟卡尔与约翰的遗嘱便可知道,遗嘱上注明“等我死后开拆”。这是惨痛之极的呼声,也是反抗的呼声。他的强毅的天性不能遇到磨难就屈服。“我的体力和智力突飞猛进……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过才开始。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噢!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不,我受不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幸福在他眼前显现了。一八〇六年五月,他和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订了婚。她老早就爱上他。从贝多芬卜居维也纳的初期,和她的哥哥弗朗索瓦伯爵为友,她还是一个小姑娘,跟着贝多芬学钢琴时起,就爱他的。

这一年所写的《第四交响曲》,是一朵精纯的花,蕴藏着他一生比较平静的日子的香味。同样渊源于爱情的妥协精神,对他的举动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影响。朋友们说他兴致很好,心灵活跃,处世接物彬彬有礼,对可厌的人也肯忍耐,穿着很讲究;而且他巧妙地瞒着大家,甚至令人不觉得他耳聋;他们说他身体很好,除了目光有些近视之外。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一八一四年是贝多芬幸运的顶点。在此光荣的时间以后,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贝多芬和童年的朋友失和,从此他孤独了。在一八一六年的笔记上,他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耳朵完全聋了。从一八一五年秋天起,他和人们只有笔上的往还。

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这是他毕生的计划。从一七九三年他在波恩时起就有这个念头。他一生要歌唱欢乐,把这歌唱作为他某一大作品的结局。颂歌的形式,以及放在哪一部作品里这些问题,他踌躇了一生。即使在《第九交响曲》内,他也不曾打定主意。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想把欢乐颂歌留下来,放在第十或第十一的交响曲中去。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是谁的名言(3)

一八二六年十一月终,他在维也纳病倒了。三个月内,他运动家般的体格和病魔挣扎着。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文章选自罗曼·罗兰《名人传》,译者傅雷,原文有删减

朗读者:北辰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是谁的名言(4)

今日话题

你心里是不是也有一个贝多芬?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你最喜欢的贝多芬乐曲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