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传说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的日子,这天接到财运福运一年顺!这么重要的日子,当然有很多不得不知的习俗与禁忌。常听家中的长辈说:正月十五,牢记“1不丢、2不说、3不留、4要做”,纳财接福。这里说的就是正月十五的忌讳和讲究,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看一眼就知道!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布灯习俗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在汉明帝时期,每年正月十五,宫中都会“燃灯表佛”,这就是元宵节的雏形。到了汉文帝时期,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燃灯的习俗演变成了元宵赏灯。唐朝诗人苏味道的佳作《正月十五夜》中对当时元宵夜就有这样的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不难想象,那时的元宵之夜场面空前盛大,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派欢乐祥和、普天同庆之景象。
正月十五是人们祈福天降祥瑞,添财添福的大日子,规矩和禁忌也特别多,稍有不慎就可能触了“霉头”,尤其是“1不丢、2不说、3不留、4要做”的忌讳您要多多了解。
俗话说:正月十五物不丢。老一辈人认为,正月十五这天,避免不慎丢掉东西。倘若这天“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口袋”,丢了东西,就意味着财气会流失,所以为了新的一年财气旺盛,正月十五赏花灯、看舞狮、猜灯谜时,口袋的东西务必要看好了,千万不能弄丢。
正月十五这天是天官赐福的日子。全家老少在元宵节当天要和睦相处、彼此融洽。正所谓“祸从口出”,如果元宵节这天家中大人吵架,小孩哭泣,则是不祥之兆,这一年的运势都不会好。家中大人小孩子都开开心心的,则一年都有好运气!家和万事兴!
“天上一圆月,地上万盏灯”。正月十五闹花灯,是中国农历新年的传统活动。正月十五后,就需要将其摘下,表示已经承接了所有的福气。此时需要把灯笼就地销毁,而不能留下第二年继续使用。古人的处理方法是把两个灯笼互相撞一下,里面的蜡烛就会点燃整个灯笼,这叫作“碰灯”。现在的灯笼大多是电灯,处理方法就是把灯泡取出,将灯笼放入塑料袋中扔掉即可。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间的重要习俗,意为纳财接福。“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宵佳节,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必不可少。
元宵最早叫“浮元子”,有的地方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与圆谐音,有团团圆圆的好意头,无论北方的元宵还是南方的汤圆,都饱含了一家人团圆美满、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
赏花灯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张灯结彩,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这些花灯又称为“祈福灯”或者“平安灯”,寄托了人们向上天祈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佳节,除了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热闹之景,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之情。古时的年轻女子大多“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灯会,才得以结伴赏灯,这也就创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机会。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十四岁的太平公主乔装打扮,溜出皇宫时,她做梦也没有想到,上元节的长安城,正在为她与薛绍安排了一场浪漫而传奇的相遇!
送孩儿灯
“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因此在元宵节这天,娘家要给新出嫁的女儿家灯笼,寓意“添丁”,以祈求新婚的小两口能吉星高照、早生贵子。送孩儿灯讲究送双不送单,如果女儿已经怀孕,娘家的父母要送一对小灯笼,寓意着“儿女双全、孕期平安”。
走桥摸钉
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爬爬城,不腰疼。” 走百病是北方正月十五的传统活动之一,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元宵节或元宵节次日,妇女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习俗中走桥与摸钉相连,“钉”谐人丁之丁,摸钉相当于摸钉求子,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正月十五,牢记“1不丢、2不说、3不留、4要做”,纳财接福。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都有不同的春节风俗,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禁忌之外,有些地方有正月十五不能穿黑或白色的衣服、不能洗头、米缸不能见底,像这种说法还有很多,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说看还有哪些正月十五要注意的事情,让大家受益!正月十五纳财接福,愿大家虎年大吉,多财多福,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