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学生论文怎么写

2024年02月28日 阅读 (59)

本文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当代中国领导人提出并深度阐发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是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度把握以及全球各种危机难题的治本之策,揭示了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国与国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命运休戚相关、福祸一体、生死与共的关系,要求摈弃以往那种全然不顾他人、他国正当利益的利己主义和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建设一个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有着深远而深刻的伦理创化意义,不仅为建构健康、公正、合理的全球伦理奠定了价值基石,为发展平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伦理矗起了精神大厦,而且为创造包容互鉴、和而不同的人类伦理文明提供了义理支撑,凸显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建纲立极、创业垂统的伦理神韵和价值。

引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 届会议通过的《非洲发展的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关乎人类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大本大源问题,涉及全球伦理的整体架构、当代国际关系伦理的内在要义和人类伦理文明的发展趋势等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性、枢纽性和决定性问题,也是立于中国伦理文明基础之上为当今世界开出的伦理良方,为结束零和思维、抛弃利益对抗、建构和谐共生的世界伦理文明提供了价值目标和行为指南,具有伦理文化革故鼎新和建纲立极的创化意义。

一、奠定健康、公正、合理的全球伦理的价值基石。1988 年在美国巴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国际人道主义和伦理学理事会以及第十届国际人道主义和伦理学会世界大会上通过了《相互依存宣言: 一种新的全球伦理学》,该宣言认为“我们的地球是相互依存的民族—国家构成的,无论在这个星球的某一部分发生什么,都会影响到其余的部分”,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世界共同体都有高度的责任”。德国神学家孔汉思也在宗教界倡议建设全球伦理,1990 年2 月,他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作了主题为“为了生存,我们为什么需要全球性伦理标准”的报告,并于当年出版《全球责任》一书,倡扬建构全球伦理。后来他又与库舍尔共同起草了世界宗教议会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该宣言于1993 年8 月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上获得通过。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宗教界人士六千五百余人参加会议并聆听了宣言的当众宣读。该宣言强调指出,“没有新的全球伦理,便没有新的全球秩序”,并认为“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孔汉思还单独出版了《世界伦理构想》的著作,对建立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伦理及其必要性作出了自己的论说。1995 年,在德国前总理勃兰特 的领导下,世界管治委员会 发表了《天涯若比邻》 的报告,倡导建立一种“世界公民伦理” 。199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世界伦理计划”的立项,并于同年3 月和12 月分别在法国巴黎和意大利拿波里举行了两次会议。

这些关于全球伦理的宣言、倡议和构想整体上具有应对全球化挑战及其问题的针对性、现实性,所以赢得了相当一些国家甚至联合国的认同。但是,这些关于创设全球伦理的构想整体上带有草创性和倡导性的色彩。但如何建构真正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福祉的全球伦理,仍然是一个未竟的课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和战略方案着眼寻求全球化时代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并以此作为共同的价值目标,体现了既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又力图使全球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世界共识和中国智慧。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以清醒的理性认识和对全球性问题的深刻洞观,凸显了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关联性与共生性,为全球伦理提供了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论基石。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敦勉人类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合作的精神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跨越全球化的陷阱,防范全球化的风险,以达到共生共赢共发展的目的,为构建健康、公正、合理的全球伦理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共识。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正视逆全球化思潮的内在症结,主张以健康、正确的全球化来确保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以促使全球化能够更好地涵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为建构健康、公正、合理的全球伦理指明了方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将漫无边际或乌托邦色彩甚浓的全球伦理拉回到现实的世界,并借助于对全球化趋势的深度把握和问题的深刻洞观,为构建健康、公正、合理的全球伦理奠定了理论基石、价值认同的基础和共同行为的基点,同时这种构建本身、这种价值理念的内化和外化,又成为全球伦理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指向,集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于一体,无疑有着对近代以来盛行的二元对立的伦理思维的重大跨越和对新型全球伦理价值奠基的创化意义。

二、拱立平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伦理的精神大厦。如果说全球伦理主要体现为人类的类特性和整体性及其共同价值的形成与确证,那么国际关系伦理则主要表现为不同人群之间的主体间性及其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关系上的价值凝结和行为表现。现行的国际关系伦理是西方思维框架和战略利益的集中体现,体现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统率全球,掌控国际关系主导权的愿望和意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与中国方案有着对非平等、反公正和强权政治等现行国际关系严重失衡的深刻忧思和对国际关系新秩序的重新思考,它着眼于全球的战略安全和持久和平,主张跳出“以暴易暴”“以邻为壑”“非此即彼”的怪圈,建设以平等、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国际关系伦理,真正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所建构的国际关系伦理在其具体内容上主要有主权平等、沟通协商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等。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所建构的国际关系伦理在其具体内容上主要有主权平等、沟通协商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设定及其伦理精神建构,使各国以交互主体性的视野和连带性思维重新打量这个世界,自觉地将一国利益与他国利益,与各国长远利益和人类根本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超越现有国际关系伦理的狭隘视域与零和博弈、冷战思维,建构平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伦理指明了方向并拱立其精神大厦,其伦理创化意义既是深刻的亦是长远的。

三、支撑包容互鉴、“和而不同”的伦理文明的义理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及其价值理念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有着建设包容互鉴、“和而不同”的伦理文明的独特功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和战略方案在文明论上拒斥“文明冲突论”,力倡文明和谐论,也必将推动建设包容互鉴、“和而不同”的伦理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本质上是“和而不同”的产物而并非“同而不和”的结晶。“和而不同”,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在呼唤和价值指归。文明和谐论坚持认为,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体系的深刻体现,在地位上具有平等性。包容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指向。

结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基于对全球化发展趋势、国际关系建设要求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等的准确把握、深度思考而贡献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中国方案”,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方案的伦理创化意义是深刻高远而又隽永的,它不仅为建构健康、公正、合理的全球伦理奠定了价值基石,为发展平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伦理矗起了精神大厦,而且为创造包容互鉴、和而不同的人类伦理文明提供了义理支撑,彰显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建纲立极、创业垂统的伦理神韵和价值,它也必将为第二个即将到来的“轴心时代”提供可以通约的伦理精神和核心价值理念,抒写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全文引注数量:28个左右

主要支撑文献:引用讲话、宣言较多,这篇文章是更加纯粹的“学理化表达”,相当于学术界的回应、解读、阐释,而这种工作就像“大鱼”,只能以后学术地位的前辈们来做,也只有他们才能把握的住,“小鱼”可以去争抢,所以必然引用这篇这个问题的学术奠基性文章,因此刊物编辑看名不看文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名字是对论文质量的背书,文科成名靠积累,很难一鸣惊人,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证明综合实力很强,多年的写作功底在那,论文质量不会差。另一方面,名字是对引用的背书,相同内容的文章,写论文的人只会引用大家写的而不会引用硕士研究生,引用大家没有证成上的困难,引用同层级甚至引用比自己层级还低的作者的论文总会显得掉价。比如,这篇文章就不会去引用法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不会引用什么教授、副教授的论文,只会引用讲话、宣言、纲领性文件、亨廷顿、冯友兰等。这些学术大家的引注风格并不值得借鉴,因为他们只能这么引,总是做一些开创性的工作。

功底深厚、站位极高、把握准确。本文是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第一次见“攻关项目”,听上去感觉很厉害,应该也是专批。

连读两篇关于命运共同体的论文,尤其是更应该归属于哲学领域的论文,是出于目前的研究需要,而不是为了学术写作的进阶。通过前一周的阅读,发现越是“新人”,越“守规矩”,能学到的技巧越多,因为新人只有做到“无懈可击”才能慢慢打出自己的名气,而老人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即可。坏处就是新人难以冒头,好处就是等你老了……你就是占此风气便宜的人。

近日发觉论写作技巧的学习算是有尽头,但知识的获取实在没有尽头。“以有涯随无涯,则殆矣”,如果不找到自己的合适的研究领域,永远成不了专家。就像浸淫法理多年的人可能对部门法的了解程度完全等于一个外行人一样,高鸿钧在比较法年会的谢幕致辞强调了要加强学术分工,第一反应是难道现在不应该加强跨学科流动吗?但是,这两个并不矛盾,对一个问题要专、精,这个问题很可能是跨学科的,非常可能,因为现在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但要想让一个人精通各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最新发展动向是不太现实的,只需要围绕这一问题阅读所有相关文献,在某个小领域能有很突出的建树就可以的,这应该才是高鸿钧老师所表达的意思。

走学术这条路,要尽快寻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尽管可以做项目、拉赞助、发热点论文,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自留地”,有一块自己能算的上权威的领域。

如何强化论文写作思路?今天有一个奇思妙想:那就是多问为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这个问题重要吗?重要在哪?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其实怎么展开论证?需要哪些素材与理论?这些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么样的?最后要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是什么?最后解决了什么理论与实践问题?还能够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如果一篇论文能很好地回应这些问题,那么至少就是一篇合格的论文了。

王泽应,男,1956年11月生,湖南祁东人,汉族,中共党员,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副主编。兼任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湖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特约研究员,湖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创新工程第三批重点教材《伦理学》首席专家。1982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职获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3月被评为副教授,1997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9年9月被遴选为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应用伦理学。出版专著、合著数十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0篇;担任《哲学大词典》、《伦理学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编委,参与修改《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并新撰词目20余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一般项目3项,承担省部级等各类研究项目多项。

本文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文章类别:哲学

发文时间:2017-07-20

被引量:55

下载量:2867

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成果。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