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奴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2024年02月28日 阅读 (56)

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中提到一个叫李衡的人,此人大概是个妻管严,总被自己老婆无视。眼看家业被这个败家婆娘糟蹋殆尽,李衡灵机一动,种了几千棵橘树,死后,其子靠此不动产发家致富:

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这大概可以算得上最早的经济林木种植的成功典范,而“木奴”也就因此成为“橘”的别称。后世诗歌中亦多用此典,仅以宋诗为例,就有约90首提到“木奴”,用途还不单一:“橘柚禹包贡,后世称木奴”——可作贡品;“芳讯欣随客鲤开,雅篇并付木奴来”——可促诗兴。当然木奴也被作为有经济价值的树木的统称,如陈师道《和苏公洞庭春色》“洞庭千木奴,寸丝不挂手”便是此类:春色中的木奴,当然不是橘树了。

木奴在古代是什么意思(1)

由于“木奴”是衣食保障甚至发家致富的象征,宋人对它的态度比较复杂。有人赞美它,也有人鄙视它;有人觉得“千头木奴”根本算不上土豪,也有人觉得把它作为土豪的象征是对它的亵渎。

“封侯吾不愿,颇羡木奴丰”、“老矣惟思醉乡去,归欤且种木奴休”、“木奴竹君岁所收,不啻汉家千户侯”、“木奴会足饱,宽作十年计”——种些橘树,喝点小酒,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也是退居山林的文人追求的另一种生存之道。当然,也有搞经济林特别成功的,比如李昭玘的《摘果》:“霜静百果熟,采摘将荐新。贮之黄金盘,绚烂如星陈。苞縢待嘉客,培溉昔已勤。君子务种德,所成非一身。公家有令恩,饤坐多惊人。累累万石富,长笑木奴贫。”和单种橘树的李衡相比,明显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木奴在古代是什么意思(2)

“贡包登尧俎,颂德列骚篇。李衡空庸材,徒列木奴千。”在诗人张耒的眼里,木奴不但被作为贡品,更有屈原大诗人专门为其作《橘颂》以歌之,李衡怎么舍得只用它来奔小康?即使在《摘果》那有些狂傲的对丰收的喜悦之中,也有“君子务种德”的要求;作为对人世间怀有起码的悲悯之心的文人,即使形在江海之上,怕也依旧心存魏阙之下吧。木奴所蕴含的,既有对污浊官场的鄙弃,更有对干净、富饶、和平的农村生活的向往。这,大概就是对木奴最高的赞美吧。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