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哪些因素

2024年02月28日 阅读 (68)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发展了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弘扬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推动人类携手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统文化 和而不同 G122 A

百年来,人类为实现和平与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如何找到和平与发展之路,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吸收了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新时代深化国际交往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天人合一强调人要崇尚自然、效法天地。《易经》辩证论述了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则,提出了天之道始万物、地之道生万物,人之道成万物的观点。天之道曰阴阳,是万物之始,涉及到的是世界的原则和规律;地之道曰柔刚,涉及到的是万物生长,生生不息的规律;人之道曰仁义,涉及到的是人的行动法则,提倡人要坚持努力,永不放弃。天地人三道相互联系,各行其责,缺一不可,表达了对天人合一的原初见解。《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文的法是指效仿和学习,表达的是天与人之间对立而生,统一而化,异中有同,同中存异的自然运动规律。《庄子外篇山木》中提出: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人不可能支配天,而是天支配天自身和人,这是由事物的本性决定的,只有圣贤能洞察天道的变化,安然处理这一切。孔子在《论语阳货》中也提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自然并不需要自己言语,也不表达自己,天地的变化和万物的生长就是天的言语,是天在表达自己。中国古代先贤虽然对天人合一的表述彼此略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自然和人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视角。自工业化以来,人类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不得不面临臭氧层破坏、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无论生活在西方还是东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使人类越来越紧迫地认识到人类自身是个整体,也使人类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它以合理的方式处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出崇尚和谐的价值诉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交往观

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的和谐境界。早在西周末年,就产生了和同之辨,先贤意识到当时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并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需要遵循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只有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才能更好的发展。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认为差异是君子和小人分歧的关键所在。《道德经》中也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认为对立是事物存在的常态,当然对立并不是事物之间的唯一关系,对立的事物往往还彼此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甚至在特定的条件下还能转化为其他事物,事物之间虽然存在对立,但并不影响对和的共同追求,因为只有在和的状态下事物才能更好地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以和而不同将不同国家凝聚到一起。和而不同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中国的原创,但其内涵同时也具有世界性意义,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财富。建立在和而不同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认文明的多样性,不同的文明和种族不仅不会阻碍人类的共同发展,反而会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碰撞出更为璀璨的文明成果,并成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人崇高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人早就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也就是说,天下不仅是自然属性意义上的地理概念,涉及到国土疆域,而且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政治含义,涉及到人和社会关系。要达到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目标,需要有天下为公的责任担当。《礼记礼运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就是说,天下是大家共同所有的天下,在实施政治理想的时候,要把品行端正、德行高尚的贤人选出来,才能让大家讲究信用,相互和睦。这样才能实现《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即以崇高的品德,让家族和睦,安居乐业,社会和睦,万邦和谐,展现出中国古人的天下胸怀。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贤都怀有天下的胸怀,这里的天下是指人类的总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以其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显示出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提倡各个国家之间能够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携手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种族和区域的藩篱已经不能阻碍人类的交流,区域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与人彼此的命运也越来越关联到一起。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提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和责任感落实到实践中,为人类的发展规划了一个共同奋斗目标,也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人心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家们就对人的本性进行了思考,出现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希望通过对人善良本性的肯定,鼓励人努力奋进,自觉向善;性恶论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恶的因素是能够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去除的,是从反面激励人不断进取、去恶成善,可见两者都是以善作为价值目标的。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把善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施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是最接近道的品格,道德高尚的人就应该具有水那样的品格。孔子在《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不断弘扬每个人内心中的光明美德,使人能够通过学习,去污而自新,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为了能达到善,孟子提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有仁德的人才会关爱他人,懂礼德的人才能敬重别人。当人能做到人心向善,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太平,天下才能安定,才能实现和合天下的理想。

人心和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不仅为全球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还提出了关乎全人类前途和福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根基,也展现出了其世界历史性意义,为推动人类共同携手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②金应忠:《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兼论国际社会共生性》,《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

③栾林:《习近平经济共同体思想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9期。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