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欲济世救人,就要很大的学问,大学问的原则,就在《易》,懂了《易经》才能济世救人,因为任何学问,没有超过《易经》的。一一一南怀瑾
很多学者更愿意把《易经》看作一本蕴含无穷深意的哲学著作,包罗了千古适用的生命哲学、人生哲学、伦理哲学、宇宙哲学等等。《易经》的基本哲学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辩证法——以辩证与发展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
《系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大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周易·彖》
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应该产生协动、发生共振、相通相协,在顺应性的一致中,实现人的存在。
再重点说下“时”。“时”指与时势一致,即: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知道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更应懂得在恰当的时机停止,也即是与天地万物保持相通相协。
《易经》卦爻辞中,包含着成熟的心理学原理。如:维心亨(坎卦)、获明夷之心(明夷卦)、有孚惠心,立心勿恒(益卦)、为我心恻(井卦)、其心不快,厉熏心(艮卦)、我心不快(旅卦)等,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对心之义、理的最初规范及其所赋予的原型义理和内涵。
在西方心理学中,与《易经》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爱诺思”。这个名词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性意义,创始人奥尔加·弗罗·卡普泰因夫人最初正是由于对《易》有着浓厚兴趣,特邀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讨论。正式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开始于1933年,卡普泰因曾邀请请荣格在1934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专门介绍《易经》的心理学意义。其中,心理学家利策玛博士认为,《易》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验,其规律或道。”
[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
宋代经史学者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说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
中国兵家鼻祖姜子牙,在牧野之战中以5万人战胜了纣王17万人,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金匮经》《太公阴符阴谋》《太公枕中记》《周吕书》等,详细记载了姜太公的预测术和他在牧野等战役之前运用易经的卜筮过程。
如他在《金匮经》里这样写道:“战不战,视勾陈。勾陈克日,则战与刑克,必战。”
《孙子兵法》中,非常重视“全胜思想”。“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者也。”
易经在《屯》《需》《小畜》等卦里多次谈到了积累和准备,积包括积德,也包括积财。积累的目的是为了一击必胜。
其次,中国古代的很多阵法都是以易经八卦为基础创立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诸葛亮的八卦阵,从诸葛亮的有关著作来看,其不但涉及《易》理。也透露出诸葛亮对卦象占筮的精通。
如《阴符经注》云:“大垂象,圣人则之,推甲之,画八卦,考著龟,稽律历,则鬼神之情,阴阳之理,昭著平象,无不尽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转而用之,神出鬼入,万明一矣。”
圣人不治己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夫病已成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剑,不亦晚乎。
《易·系辞下》中有提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中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卦辞中也说道:“君子思患而预防之。”
可见《易经》中明确提出了未病先防,居安思危的预防为先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强调预防为主的防病健身原则。
《易·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因此,人要想活锝顺畅,也应该顺应自然,合乎规律。比如随太阳出来而起身,到了晚上就息屏休息,而不是与大自然反着来,俾昼作夜。
“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下半句更经典,教你看透人性
大树理论:献给浮躁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