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龙王与袁守诚打赌,长安城降雨量为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凤仙郡三年无雨,玉帝批准下雨三尺零四十二点。
如果按照现在的算法,这个降雨量就是1000mm以上了,那就是特特特大暴雨了,绝对够得上千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了,能淹的房倒屋塌、小车横流。
看来这个算法是不对的,他那个量雨的尺和寸的大小和今天完全不同,至少比我们现在的要小得多。
特别是他那个点,不知道究竟是按什么计量的,如果是按雨点多少来算,可雨点又有大小之分啊,暴雨的雨点和蒙蒙细雨的雨点简直有天壤之别,怎么比较呢?
我们只有试着参考《西游记》书中其他地方的尺寸的大小来衡量。
孙悟空在东海龙宫找到如意金箍棒后,嫌他太大没法拿,于是让他变小再变小,直到丈二长短,碗口粗细时正合适,于是在龙宫舞弄神通,丢开解数,打的得心应手。
这个丈二长短,按现在的算法接近四米,而作为武器棍的最佳长度一般是短棍齐臂,长棍齐眉,如意金箍棒是长棍,但也不应该超过孙悟空的身高。
而砖家考证孙悟空身高只有一点三米,也就是说如意金箍棒也就一米二左右最合适,再长了孙悟空耍不起来。
另一位大神哪吒身高一丈六尺,按现在的算法是五米多,但他爹李靖是正常人,古时候的成年人比现代的人平均还要矮上一些,估计也就一米七多,他遗传下来也不应该高太多,又是个孩子形象,肯定一米七以下。
由此推断西游世界的那个尺寸和今天的尺寸比例大约是3:1。
但用在降雨量上显然不合适,都超过300mm,还是特大暴雨,标准的雨灾。
我们再看看时间比例,孙悟空在天庭被官封弼马温,干了十几天不干了,嫌官小,回到花果山众猴说已过了十几年,也就是说天上一天,地下就是一年,这也是天庭公认的说法,天地间的时间比是365:1。
如果拿这个比例测算降雨量又太小了,只有3.3 mm,这是标准的小雨,和没下差不多,根本缓解不了旱情,也不符合当时下雨的场景,看来这个比例也不对。
那天庭的降雨量和今天的降雨量的比例到底是多少呢?
我们再分析,那个雨从天庭降到人间的地面,它先经历了天庭的时间比,是365:1,特别快,然后开始减速,直至到了地面才正常,时间比变成了1:1。
这是一个复杂渐变的过程,我们不能取3:1,也不能取365:1的比例换算,我们取个十倍值30:1来换算一下试试。
长安城降雨量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换算为1100mm多点,最终折算为37mm,按今天的标准正好是一场大雨(25--50mm)。
凤仙郡三年无雨,玉帝批准一日下足了三尺零四十二点,换算为1000mm多点,最终折算为33mm,按今天的标准也是一场标准的大雨,完全可以解决凤仙郡的干旱问题。
看来这个换算比例正好,非常合理。
原文说凤仙郡这场雨下的沟满河平,槁苗得润,枯木回生。可见这雨下得很足,也很合适,刚好解决了旱灾,而且还未造成洪涝灾害。
后面孙悟空和虎力大仙斗法,又为车迟国求了一场雨,因为车迟国半年没下雨了,但这次下的时间长了点,两个时辰,也就是4个小时,下的车臣国水漫了街衢。
车迟国听事官和国王都说雨量已经足够了,再下就会淹坏了禾苗,反而不美。这次虽没说雨量大小,但略推算应该比上两次还大点,因为多下了一个时辰。
其实早在秦汉就有了降雨量报告制度,叫“雨泽奏报” ,并对降水测量工具提出明确的要求。延续到唐宋时期更加完备详细,地方呈报时需写明某时下雨、某时雨止、得水尺寸等,至明清仍一直沿用。
地方政府测量降雨量的容器叫天池盆,但这个天池盆因形状所限,所接雨水深往往是平地雨水深的好几倍,地方官员也经常把这种虚数报上去。
司马光曾说:“诸州县奏雨,往往止欲解陛下之焦劳,一寸则云三寸,三寸则云一尺,多不以其实。”
这也正好侧面印证了我们前文的推断,书面记载的降雨量的尺寸和实际数值有较大出入,地面记载的降雨量往往是实际降雨量的三四倍,到了天上则变成了三十倍。
天庭降雨,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大约从早晨八点准备,到下午两点结束,大约六个小时,三百六十分钟,在天庭,也就一分钟的时间,也就是说,那边玉帝下完旨意,这边即刻遵照执行,须臾间即完成交旨,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效率奇高。
所以说天庭降雨还是很负责任的,不仅非常及时,而且每次都下的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