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错误的爱的表达方式,多余的爱!
大家是否注意到溺字的写法,水旁加一个弱字,我们可以将之解释为水中的弱者,一个生活在温水中的弱者,他无力游泳,就不断地抓住一切他能抓到的东西,将这些东西扯坏,自己仍不可避免地沉入水底。

一朵长期生长在温室中的花不能出现在室外,它经受不起一点风吹日晒,在常人看来极为平常的环境,于它而言则是恶劣至极,它唯一的结果就是枯萎、死亡。
我们常把小时候娇生惯养的孩子比作温室里的花朵,在家庭的温室中,他得到了太多的爱,却从未受到过挫折,家庭为他挡住了烈日,吹走了乌云,赶走了暴雨,但家庭永远无法禁止孩子的成长,无法回避孩子走出家门的时候,当孩子仅仅带着一身所谓的爱走出家门时,他会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没有,呆立在家门外,没有迈入社会的能力,也没有让时光倒流的本领,只能看着眼前的繁荣,迷惘地将爱抓紧,瘫坐于地。

当前,一些孩子受家庭的溺爱而显得畸形。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疼爱已经发展到十分发指的地步。名字叫的异常亲昵,像什么宝贝、乖乖、小心肝等等。孩子走路跌倒了,家长急忙跑过去把他扶起来,还要轻言细语不停地哐哄;孩子吃饭,家长给他把饭送到嘴里;孩子睡觉,家长给他被子铺下,一直陪在旁边,直至睡着,尽管这些孩子已八九岁有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孩子摔了一跤,家长学校与社会就会不约而同地把问题想大,以为是出了什么大事。然而孩子只是不小心地摔了个跟头,起身拍拍屁股上的泥土,就可以继续轻快地上路。
因为溺爱,所以出现了各种娇纵。自私的温室花朵,他们经不起风吹雨淋,稍稍遇到困难,便直言放弃,更有甚者,因一时的念头而犯下弥天大错。
当然,家长对孩子的疼爱是人之常情,然而一旦这种疼爱转变成溺爱,就变了质了。我们常说,溺爱就等于抹杀了一个孩子,适度的疼爱才是有分寸的。只有适度的疼爱,合理的引导才能成就一个健康,能干的好孩子。但不少家长对于这个道理却孰视无睹。如果家长代替了孩子所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客观上家长便间接抹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更谈不上自我创新与实践能力。

鸟笼中的小鸟永远有吃不完的食物,但它们失去了自立的能力。拥有翅膀,就要像翱翔天空的雄鹰,搏击长空,不畏风雨。
温室中的花朵永远有温暖舒适的环境,但它们失去了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扎根土壤,就要像石缝中生长的野草,顽强扎根,奋力向上。

溺爱甚至可以断送孩子的生命。猫头鹰妈妈孵出了自己的孩子,觉得它们美丽无比。当它外出遇到来森林寻找食物的花猫时,便再生嘱咐花猫不要吃了森林里最漂亮的小鸟。花猫四处寻找,却都因觉得长得漂亮而放弃了众多的小鸟。最后,当它终于发现了长像丑陋的小猫头鹰时,便把它们作为了自己的食物。溺爱它们,美化它们,使猫头鹰妈妈失去了他的孩子。

溺爱就像美丽的玫瑰,花朵鲜美,茎上的刺却会使人的手指受伤;
溺爱就是成长的深渊,表现壮阔,身陷其中的孩子就永远无法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