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题目:《红楼梦》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讲述了贾府上下在上元节制灯谜、猜谜语的故事。其中“更香”(古代用于计时的一种香)的谜面有这样四句诗: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在曹雪芹的构思里,每个谜语都象征着制谜人的性格,暗示了其命运。“更香”这个谜语在小说中是谁出的,不同版本存在争议,一说是薛宝钗,一说是林黛玉。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趋势】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不仅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经典,而且近来在北京卷的考查中也越来越“活”。
让我们来看一下近两次的考题。
3月北京适应性考试(红楼题目)
“冷月葬诗魂”一句暗含了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
4月西城一模(红楼题目)
这首《簪菊》体现出探春怎样的个性气质?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
从之前的考试中不难看出,无论题目问题怎样灵活多变,《红楼梦》的考点始终还是围绕重点人物的身世、性格、命运及其相关故事情节展开的。文学评论中素有“性格即命运”一说,想来之后的考试还会围绕这些继续展开。
【本题分析】
在曹雪芹的构思里,每个谜语都象征着制谜人的性格,暗示了其命运。“更香”这个谜语在小说中是谁出的,不同版本存在争议,一说是薛宝钗,一说是林黛玉。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既然是不同版本存在争议,因此两种说法都可取,自圆其说即可。
【答题步骤】
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林/薛)。
2、结合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与具体诗句分析其契合之处。
3、结合分析人物命运特征。
结合诗句分析制谜人性格特点,结合小说情节印证(3分);
结合诗句分析制谜人命运特征(2分)。
【试水答案】
关于此诗句是说黛玉还是宝钗,历来争议颇大,我更倾向于宝钗。
薛宝钗是一位豁达随和、处变不惊的女子。诗中“风雨阴晴任变迁”,周围的风雨阴晴任它去,这刚好符合宝钗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与贾宝玉有金玉良缘之说,宝钗后来嫁与宝玉,虽举案齐眉,却到底“意难平。”“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更像是说宝钗婚后的生活,焦急地翘首企盼从日出到日落,心里的煎熬年复一年。宝玉出家,宝钗孤枕难眠,也正暗示了其可悲的命运。
【作文题目】
丹麦设计师瓦格纳设计的“Y型椅",既汲取了中国明式圈椅外形和意蕴的精髓,同时又体现了北欧设计的简洁思想。中国味与北欧风的完美融合,使得“Y型椅”成为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经典之作。从美洲传到中国的辣椒,最早只是被当作盐的代替品。后来中国人创造出了许多“辣味十足"的美食,辣椒成为中国烹饪的重要食材。而今,有些“辣味十足”的美食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了。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请以“文化互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审题立意】
请以“文化互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看到文化互鉴为题目时,大多同学定然眼前一亮,直奔互鉴二字去了。殊不知“由此可见”后面才是关键所在。“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发展”中“借鉴”、“融合”、“发展”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关于文化,最重要的当然不可能只是停留在相互借鉴的表层,而是应该更加注重融合和发展。所以立意不能仅从表面追问“什么是文化借鉴”,而是应该更深入探究“为什么要文化借鉴”(当然是为了融合和发展)以及“怎样借鉴、发展和融合”。
【例子】
明确这个立意之后,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搜寻例子。问问自己,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什么时候最有机会进行文化之间的借鉴、融合和发展呢?一个是繁荣鼎盛之时,一个是衰败之际。
唐朝文化的繁荣一定离不开民族融合,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亦汲取诸多外族文明优秀成果。
(鉴真东渡等)
中国近代的觉醒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为首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文化技术的强大,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汲取了西方君主立宪制的精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以及五四运动的马克思主义精神都是文化借鉴的产物。
但是并未完全融合、发展,所以有其局限性。
【鲁迅】
鲁迅先生借鉴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并完美做到了融合和发展的统一,以被迫害者“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文化的反抗,也正是文化借鉴、融合、发展的有机统一,才淬炼成一部全新且深刻的伟大作品。
【严复】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许渊冲】
著名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翻译《诗经》、《楚辞》、《红与黑》等。
国内一些节目,大都“拿来主义”,直接照搬照抄国外优秀节目,没有与中华文化完美融合与发展。
了解相关课程信息,详见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