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将芜胡不归?
在教学《归去来兮辞》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我:
“老师,陶渊明说‘三径就荒’,说明庭院已经荒芜了;但是从‘有酒盈樽’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家里面明明有人居住啊?”
这个问题突然难住了我,一时之间还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我就搪塞他们说:“估计他的家人都非常懒惰吧?!不然何以至于让自己的庭院都荒芜了呢?”
“庭院都荒芜了?”
不错,陶渊明的确是这么说的。
陶渊明,何许人也?
梁代文学家萧统在其《陶渊明传》中第一次对陶渊明作了明确记载和介绍:“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而《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下的一篇抒情辞赋,现被选入人教版教材,成为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什么意思(1)](/img/20240714/24061317462927495_1_763_527.webp)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什么叫做“三径就荒”?
“三径”就是指“院中小路”的意思。晋代有一个名叫“赵岐”的人在其所著《三辅决录•卷一》中记载:“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
蒋诩因不满王莽专权而归隐山林,他在自己的家门口只留了三条小路:一条小路归好友“求仲”出入行走,一条小路归好友“羊仲”出入行走,还有一条小路则留给自己出入行走。
“求仲”和“羊仲”都是隐居山林的高士,蒋诩只给他们留出往来的道路,大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思,他所交往的人,都是“隐者高士”。后来,人们就用“三径”代称“院中小路”,又引申为“隐士居住的庭院”。
“就”则是指“靠近、接近”。《国语辞典》将其解释为“趋近、靠近”,而《齐语》中更是直接说“就,又即也”,“就”便是“即”的意思,“即”就是“是”。因此,“三径就荒”也可以理解为“庭院已经是荒芜的状态”了。
最后,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荒”字。“荒”指的就是“荒芜”。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荒,芜也。一曰草淹地也。”许慎把“野草像海水一样淹过地面的状态”叫做“荒”,而“荒”就是“芜”,“芜”就是“荒”,“荒芜”两个字连在一起是一个意思。
由此可见,陶渊明用“三径就荒”的确是来表明“家中的庭院已经荒芜”的意思。实际上这也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一个“重大理由”,他在《归去来兮》中的第一句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意思就是“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什么意思(2)](/img/20240714/24061317462927495_2_772_539.webp)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如果说陶渊明因为外出做官而家中无人,那么他说自己的家都已经无人打理、快要荒废了,这还能够让人理解。问题就在于:陶渊明的家中,并非无人打理,他家是有人的,而且还有好几个人,比较热闹。
证据一:“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家童到门外来欢快地迎接“我”,而幼小的孩子则守候在门庭等待。你看吧,又有家童,又有孩子,这个家里面哪里是没有人的样子呢?家中还非常热闹。
证据二:“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我”带着幼儿进入屋子里面,在桌子上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你想啊,是谁将酒早已倒满在酒樽里?不可能是哪几个不懂事儿的小孩子吧?只有一个可能,这个倒酒的人就是陶渊明的妻子。
读到这里,我们的疑问又产生了:古代没有电话,陶渊明的妻子怎么知道他将要辞官归隐,回到家乡,而提前将饭菜、美酒都准备好了呢?
我们已经无法得知陶渊明的妻子怎么得到陶渊明将要辞官归隐的消息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妻子在得到消息之后“非常开心”“非常高兴”,不然她怎么会提前将酒准备好呢?要知道陶渊明的最大的爱好就是“喝酒”了,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妻子在准备饭菜、美酒过程中那种“手舞脚蹈”的兴奋劲。
证据三:“幼稚盈室,缾无储粟”。
家中的孩子“装满”了屋子,但是米缸里没有储备的粮食。“幼稚盈室”说明他的孩子还不止一个两个。哎,只有挨饿了吧?陶渊明啊陶渊明,谁叫你生那么多孩子啊?你不知道孩子多了要吃饭吗?你的胆子也真大,家里又“没有矿”,竟然敢生这么多孩子?!不过转念一想也可以理解,毕竟那个时代没有搞“计划生育”啊!
证据四:“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
语出萧统所著《陶渊明传》。当政者让陶渊明去彭泽县做县令,要求“自己前往,不带家眷”,同时还送了一个“劳力”给陶渊明的儿子。这说明,在陶渊明的家中,除开女人与小孩之外,还至少有一个家童、一个劳力相伴。如果说女人和小孩无法打扫庭院环境卫生,那么这个劳力则完全可以胜任这些劳动,所谓“劳力”,就是专门来劳动的人。
![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什么意思(3)](/img/20240714/24061317462927495_3_766_566.webp)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家中明明有人,陶渊明却说“三径就荒”,学生说“不知道这算不算撒谎?”
这肯定不算撒谎,陶渊明没有必要撒谎。那么究竟哪一个环节,造成了这样的“矛盾”?我认为问题就出在对“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这两句话的理解。
刚才我们梳理了“三径就荒”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理解一下“松菊犹存”这句话。
“松菊”是指“松树”和“菊花”,“犹存”是指“尚且存在”。但是,人们对“松树”和“菊花”的理解还不止于此:它们都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
“松”是耐寒的常绿植物,因而被诗人们视为是“忠贞节操”的象征。孔子在《论语·子罕》里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来比喻那些在严酷环境下拥有超强意志力的君子。
“菊”是指“冬菊”,它往往因其耐寒迟谢而被诗人们看作是“高洁品格”的象征。白居易在其《咏菊》一诗中写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此诗用“芭蕉”和“残荷”作对比,写出了“菊花”的凌寒高洁之品格。
至此,我们至少可以梳理出“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三种理解:
第一种:字面意义。即“庭院及小路都常满了野草,只有旁边的松树和菊花还很好地生长在那里。”
第二种:象征意义。即“官场上的人都已经腐败了,只有自己(陶渊明)还保持着高洁、清正的品格。”
第三种:引申意义。即“家园的环境都已经荒芜了,但是我(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情怀却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