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21课,只讲“步”部的一个汉字:“歲”,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于1986年《简化字总表》简化为“岁”,它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因此需要详细了解,此外,由于古籍中经常用到“岁星纪年法”,今天也顺带介绍一下,如果只想了解岁星纪年法,请看文末所附一章,其他无关兴趣内容可以忽略。今天课程内容的详情如下:
歲。读su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歳,木星也。越歷二十八宿,宣徧陰陽,十二月一次。从步戌聲。律歴書名五星爲五步。”形声字。本义是星名,即木星,引申为年。
郭沫若《金文丛考》:“就子和子父下+缶歳字以觇之,寔乃戉之象形文”,并说“左右二圆点之象形文变而为左右二止形之会意字,而上有政策字以成。是故歳本戉之异文。其用为木星之名者,乃第二段之演进”。又说“由歳星更孳乳为年歳字,由年歳字理孳乳为歳祫之祭名。经诸演进而歳与戉分化,歳失其本义而遂为形声字矣。”
(郭沫若像)
显然,郭沫若先生认为它是会意字与象形的孳乳字,与“戉”有亲属关系,是“戉”的象形文字。它然,他的观察点来源于甲骨文和金文,我们看下字形:
(甲骨文与金文里的歳字)
古人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将周天分为十二分,称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即以其所在星次来纪年,故称岁星。
(木星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位置)
古人把木星当作“歳星”用以纪年,实际上,木星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11.8622年,古人以地球为观测点,以相对不动的恒星为背景来观测岁星(当然也包括日、月及其他行星)在天空的运动,发现木星约十二年绕天一周,也就是说,木星每年要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古人给每一星空区域起了一个特定的名称,即“十二次”人们用“十二次”来纪年的方法,叫“岁星纪年法”,当然,这种纪年法是相对较简单的。
“十二次”周而复始,时代永无停歇,早期典籍里的“岁在某某”(比如《左传》)就是按这里的“岁星纪年”来记载年份的。
(木星)
歳的本义是星名,即木星。即《说文》所说的“十二月一次”。比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歳在星纪,而淫于玄枵。”杜预注称:“歳,歳星也。”这看,这里的纪年,就是说岁星应当在星纪位置,但已经过头到了玄枵位置。这里的“星纪、玄枵”都是“十二星次”的名称。
周代以前,人们称年为歳,这其实是歳的引申义了,取的就是木星运行一次的意思。到了周代以后,歳一般用为年的通称。比如《书·尧典》:“朞(期的异体字),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歳。”比如《汉书·陈汤传》:“发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歳乃已。”又比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歳赋其二。”这两例中的歳,指的就是年。
(柳宗元像)
歳又有其他用法,比如:(1)岁月;时光。比如《论语·阳货》:“日月逝矣,歳不我与。”岁月流逝,时光不等人!又比如《楚辞·九辩》:“歳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驰。”时光匆匆又将尽,衰老渐至人渐损。
(2)年龄。比如《北史·柳遐传》:“遐幼而爽迈,神采嶷然,髫岁便有成人之量。”髫岁指童年,柳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成人之量。又比如王安石《扬子三首》之二:“歳晚强颜天禄阁,只将奇字与人言。”天禄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名,属于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大意说他晚年就只读书做学问了。歳也指一生。比如《史记·孔子世家》:“优哉游哉,维以卒歳。”悠闲自在地消磨一生。
(3)用作量词。表示年龄的单位。比如:八岁的孩子。《庄子·渔父》:“(孔)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我)从小就研究学问,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
(4)一年的农事收成,年景。比如:丰岁;歉岁。《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歳焉。”杜预注称:“歳,年谷也。”国人们盼望您好像盼望丰收一样。
(丰岁)
此外,歳还是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七》:“歳,明河南邓州有歳氏。”
(歳字的小篆写法)
附:岁星纪年法
上面说了,因为木星每十二年运行一周,所以人们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它既是星辰,也是中国民间奉祀的神祇之一,人们给“十二次”又分别取了名字,它们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这样就可以用“岁在某某”纪年了,这种上古的纪年方法,即“岁星纪年法”,这“十二次”是将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平均划分为十二等分:如岁星在某一年运行至星纪区域,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翌年岁星又运行至玄枵区域,该年就记为“岁在玄枵”,以下类推,十二年循环一次。比如《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天干地支对照表)
到后来,人们发现“岁星纪年法”有缺陷,比如记载“岁在某某”,十二年后,又会有一个同样的年份,相对于漫长的历史来说(甚至相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十二年并不是一个特别长的周期,因此,“岁星纪年法”的“岁在某某”会有准确年份指代不清的弊端。于是“岁星纪年法”被“干支纪年法”取代,因为人们又发现“岁星”(木星)实际上是以六十年为运转大周期的,十二年只是一个小周期,于是又发明了“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以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一个周期,人的一生大致也不会经历两个以上的六十年,所以,干支纪年法相对“岁星纪年法”要科学得多了。
既然都是纪年方法,人们为了打通“岁星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又细细地给它们做了对应关系,《尔雅·释天》里记载:
1、十天干: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2、十二地支: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是不是头大,的确不好记。我们可以举例子:比如《资治通鉴》是通史,为了避免以某一朝代的年号为纪年标志的尴尬问题,他就用了这种岁星纪年与天干纪年法结合的纪年方法,比如开篇: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意思是从戊寅年起,到壬子年止,共计35年。
(《资治通鉴》书影)
再比如,王福庵先生不止刻过一方“上章敦牂”的印章,实际上也是纪年印章,对照下来,其实就是庚午年(1930年):
(王福庵“上章敦牂”印两方)
我们经常在典籍中看到“岁在某某”的说法,早期典籍是岁星纪年,对照岁星纪年即可,后期典籍的“岁在某某”是干支纪年法,比如著名的《兰亭序》有“岁在癸丑”:
(《兰亭序》里的“歳”字)
细心的人会发现,王羲之《兰亭序》里的歳字,写作“嵗”,这并不是他写错了,而是因为嵗实际上是歳的异体字,它的正体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歳”字的写法。
读完今天的课程,当我们再遇到岁星纪年与干支纪年打通的纪年方法,我们就不至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