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许多影视剧里以及各种有描写古代生活的小说里,侠客到达客栈,多半会对小二说出“两斤上好的牛肉”这样的话,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如果穿越回古代,在外吃饭时千万不要说这句话。虽然牛肉听起来和符合行侠仗义之类的主角性格,但是在古代,大多数时候吃牛肉可是犯法的!
现在我国公认的国宝就是大熊猫,但是在古代,耕牛可比大熊猫珍贵得多,元朝的农业专家王祯在其著作《农书》中说:“农为牛本,有功于世。”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在很久以前就开始驯养牛,且不说一头跟牛被一户人家从小养到大的感情,就说一头耕牛能抵十个精壮男子的劳动力这件事,就注定了牛在家畜里“至高无上”的地位,就连骂人的时候,绝大多数时候也不会用与牛有关的词语。
《太平广记》还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喝醉了酒看见城外有一只牛便把牛的舌头割下来回家烤着吃了,结果后来他有了一个孩子,却天生没有舌头。这个故事的真假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也能从侧面看出,当时的人们对牛的崇敬。
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有不吃牛这样的说法,包括各类贵族在礼法上也是不能吃牛肉的。《礼记·王制》中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耕牛要用于耕种,而且饲养不易,除了在祭祀这样重大的事情以外,是不允许宰杀牛的。不过此时并没有刑法等来严格约束,许多贵族还是有机会吃到牛肉,甚至还出现了各种美味的吃法。
之后从秦汉到明清的各个王朝都对屠杀、吃牛肉这一事情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法律中,偷盗牛和杀牛的人,轻则有牢狱之灾,重则发配千里,甚至丢掉性命;另一方面,“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经过法律程序的吃牛肉的人,同样也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些严格条例都约束着百姓,即便是黑市,也极少有人铤而走险贩卖牛肉,一是因为确实犯法,二则是因为古代的冷藏方式非常匮乏,费尽心力的得来的牛肉不能及时卖完,反而会血亏,所以在古代几千年以来,吃过新鲜牛肉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除了不允许随意宰杀、食用耕牛,许多王朝甚至还要为牛的待遇操碎了心。春秋战国时期全国规定要在每年的每个季度对耕牛进行评比,那些把耕牛养得很壮实,很健康的,还能得到奖励;反之,如果耕牛养的不好、瘦了,当地负责管理农业的官,要跟着受到处罚。后世的其他王朝也有许多延续了这种方法,即使是少数民族也不能例外。
那古代就完全不能吃牛了吗?也不是,汉朝和元朝以及明清时候,等牛老了之后就可以宰杀,而在唐宋五代十国时,牛无论老弱病残都不允许宰杀,只有自然老死之后才能分食之,并且在宰杀牛之前,哪怕是将牛从小养到大的主人,也必须上报官府,经过一层一层的审批,最后得到“可以”的答复文件之后,才能够宰杀这头牛。所以在古时候,人们能吃的牛肉,大多都是老得嚼不动,肉质是绝对比不上现在的牛肉的。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吃牛肉了呢?答案是直到民国,人们才能够食用鲜嫩的牛肉。二十世纪时,西方的各种文化传入自己国人的思想改变,牛肉终得以正式被端上餐桌,这一改变实属不易,早知道,在此之前的清朝,对牛更是非常的重视。再加上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百姓不再只靠牛来农作,并且因为生产力提高,牛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了。另外,新思想中的“民主自由”,也使得政府不再禁锢人们的吃食,对牛肉也不再盯得那么紧了。
现在,牛肉的贩卖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菜市,不仅新鲜,也不是“奢侈品”。炖牛肉、烧牛肉、烤牛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吃法也带给人无穷无尽的回味,这一切都要感谢时代的进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