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什么意思深度解析

2024年08月23日 阅读 (51)

要弄明白道德经中所讲的“道”究竟是什么,只需要读懂道德经中的这两句话!

第一句,就是《道德经》开篇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篇开宗明义,讲明了老子对于“道”的总体认识,可以说是整篇道德经的最精华部分,也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但是由于古人并无使用标点的习惯,而这一篇的内容又如其中所讲“玄之又玄”,故对这一章的句读,古往今来诸多争议。

究竟哪种断句是正确的呢?

有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笔者认为,万法皆归于道,故无对错可讲。

虽无对错,却有主干与枝节之分。

笔者亦根据自身理解进行断句,供诸位参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下面来逐句解释。

“道可道”与“名可名”两句,讲的是“道”与“名”这两个概念,“道”并非人们谈论的道理,“名”也非人们所给事物的命名。

接下来两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和“有名”则是在讲“道”的两种状态。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后面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也就是说,“道”与“名”其实是一种东西,本质也就是“道”。

两者区别在于,“道”是天地之始“无”的状态,故称“无名”;而万物孕育之后,“道”则为“有”的状态,故称“有名”。

在第二十五章中有对“道”的描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为天下母。”

这里的“天下母”和“万物之母”可以认为是一种表达,故据此认为“有名”即为“道”的一种状态。

接下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一句。

这句的重点和歧义在于“欲”字的解释。

在道德经中,“欲”做动词表示倾向,而没有做名词表示“欲望”的用法。

所以这两句的意思是,通过天地之始“无”的状态,即“道”的“无名”的状态,来理解“道”的奥义;通过万物孕育后“有”的状态,及“道”的“有名”的状态,来理解“道”的广博;

前者是抽象的概念,后者是具体的规律。

最后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没有什么争议,就是说“道”与“名”的本质相同,两者内涵玄妙深远,是理解所有奥义的法门。

这一篇侧重于讲老子哲学思想中“道”的本质,比较抽象,好像什么都讲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而这个“道”的概念老子究竟是怎样得到的呢?

要想弄懂“道”究竟是什么意思,还要结合老子得出“道”这个概念的思维过程。

这个过程,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讲了出来。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老子通过思考,找到了一种先天地而生、内存于万物的东西;这个东西不受任何影响和侵蚀,始终保有其本身,并且运转不朽,是万物造化的起点。

他将这个东西叫做“道”。

而它的性质就是“大”,大就会离去,离去就会渺远,渺远就又返回。

这句话其实是在说,“道”的广大,是无所不包的、没有边界的。因为没有边界,所以就不存在远近,也就没有“离开”和“返回”。

“道”、“天”和“地”都是无边无际的,而王者,也是这样的。

为什么说王者也是这样的呢?

因为王者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效法于自然。

“道法自然”中的“法”与前三个“法”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因为“道”即“自然”,也就是“道”本来的样子。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