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师成长五阶段
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首创并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其出版的教科书主要有《“新教育基础”论》、《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新编教育学教程》等,一般在考研、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中,建议大家可以参考她的《教育概论》、和《新编教育学教程》这两本教材。
当然,叶澜教授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有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五阶段理论,这个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但是其考查频率相较于别的知识点来说要低得多,只有在极少数的地区会有少量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有所考查,单项选择题的考查方式主要就是给出相关的案例或者教师的表现,让考生选择属于哪一个阶段;而多项选择题的考查就比较简单了,直接问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分成哪几个阶段。比如:
那小编现在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叶澜教授的教师成长五阶段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白益民教授提出了“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这是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经验对今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前科学”的教育教学知识、观念甚至一直迁延到教师正式执教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这样理解:指的是进入师范院校学习之前的那个阶段,主要指的就是普通中小学阶段,比如上小学的时候,小明就说我的梦想是长大之后做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处于非关注阶段了。
该阶段一般是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该阶段专业发展主体的身份是学生,至多只是“准教师”。该阶段是教师集中进行教育理论及教师技能学习和训练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初步有了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为正式进入任职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他们所接触的中小学实际和教师生活带有某种虚拟性,他们所获得的教育教学经验大多是间接性的。
这个阶段可以这样理解:教师进入师范院校学习了,但是还没有真真正正的从学校毕业去独自进行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工作,就算去学校任教也是“实习期”,也是由指导老师传授一些授课技巧,获得的经验大多是间接经验。
这一阶段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他们不仅面临着由教育专业的学生向正式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存在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磨合期”。这一阶段的新手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关注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会不自觉地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与同事、学生的关系处理上。新任教师一般处于这一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这样理解:教师刚刚入职,存在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想要在这个新环境中生存下去,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我能行吗?”,因此他们比较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把自身的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搞好人际关系上。
这个阶段可以这样理解:教师在这个阶段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比较稳定,而且持续发展的一个时期,因此教师关注的焦点在教学任务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自己教得好不好,怎样教学生才能学好,当然教师的自信心什么的也是越来越高张的啦~~
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教育教学经验,其专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了专业发展自身,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同时教师已经可以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己目前的发展状况,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
最后这个阶段可以这样理解:教师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了,会去思考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职业发展、职业成就感等等这些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