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开电脑,整理原先电脑中的库存,偶尔发现一部自己整理的集子,中国传统文化与课外文言文。
这是18年时的一部约稿,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未能达成而束之高阁。再后来也就无从想起,直到今日又重新发现,阅之已有沧桑之感。其实,到现在,自己什么作品都没有发表,这些整理耗费了我很多事日的光阴与精力,结果却没起到丝毫作用,现在想来实在可惜。
因此,今天借助头条的平台,分章发出来,以示对往日之回忆。部分地方加以修改,以期对中考学生有一点借鉴。那样,我更会感到莫大的慰安!
本集子课外文言文部分共分十个主题。今天发的是第五个主题:
管理智慧
(治国篇)
【主题导入】
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在传统经典著作中,有很多关于治理国家的故事和论述。通过阅读经典,让我们领略古人智慧,启迪今人思想吧!
(一)
为 政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4)季康子②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5)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选自《论语▪为政》)
【注释】①北辰:北极星。 ②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③《书》:指《尚书》
1、下列各句加点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道之以政
C、举直错诸枉 D、或谓孔子曰
2、用现代汉语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4、(1)和(2)中都提到为政要注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参考答案】
1、C 解析:正确解释是“选拔”
2、选用善良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3、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4、“德”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二)
孟子论治国
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②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赡③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④:‘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⑤,此之谓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注释】①假:借,凭借。②待:等待,引申为依靠。③赡:充足。 ④《诗》云: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⑤思:助词,无 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中心悦而诚服也 诚:
(2)虽大国,必畏之矣 虽: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译句:。
(2)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
译句:。
3、下列句子中的“以”的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力假仁者霸 B、以德行仁者王
C、文王以百里 D、以德服人者
4、孟子认为,怎样才是治理国家的不二法门?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
【参考答案】
1、的确,确实 即使
2、(1)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
(2) 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
3、C 解析:C项的用法是“介词,凭、靠”。其他三项的意思都是“介词,用”。
4、以德行仁者王
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 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 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
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 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 会畏惧你。
(三)
悬牛首卖马肉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⑴,国人尽服之⑵。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⑶。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⑷,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肉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晏子春秋》)
【注释】(1)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丈夫:成年男子。(2)服:穿。(3)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4)内:指王宫内。
1、下列“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之意的
A.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 B.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D. 国险而民附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
例:国人尽服之。
A.而国人莫之服 B.而禁之于外
C.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D. 吾道一以贯之
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译句:
4、灵公喜欢做什么?
5、从文末的一个“善”字,可以看出灵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B
2、C 解析:例句中是代词,而C项中是助词“的”。
3、齐灵公喜欢看女性穿着男人的服饰,因此国民(指宫外的女子)都这样穿着。
4、“妇人而丈夫饰”。
5、善于接受别人意见。
齐灵公喜欢看女性穿着男人的服饰,因此国民(指宫外的女子)都这样穿着。灵公派遣官吏禁止(这样的行为),说:“凡是女扮男装者,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但是)衣服被撕裂的人到处都是也不能杜绝这种现象。
晏子晋见,灵公问:我派遣官吏禁止女子穿男人衣服,被撕裂衣服,扯断衣带的人到处都是,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晏子回答:您让宫内女子这样穿着却禁止宫外的女人穿男装,就好比在门口挂着牛头,而门内卖着马肉。大王您为何不让宫中女子不再扮男装,宫外就没人敢再这样了。
灵公说:“你说的好。”宫内禁止女扮男装了,不超过一个月,国内没有再女扮男装的了。
(四)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论语·颜渊》)
【注释】①无道:指无道的人。②有道:指有道的人。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④偃:仆,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于:
②子欲善而民善矣 欲:
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2)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孔子在第三问中对季康子的说法持什么态度?他对为政的态度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向 ②想,想要
2、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3、比喻;生动形象的证明了“子欲善而民善”的道理。
4、孔子对季康子持反对态度。他对为政的态度是反对杀人,主张“德政”,主张为政者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响他人。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五)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①有疾。谓子太叔②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③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④。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⑤,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⑥,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选自《左传·召公二十年》)
【注释】①子产:即公孙侨,春秋时郑国正卿。字子产,为郑执政,有政绩。②子太叔:即游吉,春秋时郑国正卿,继子产后执政。③狎:轻易,忽视。④取:同“聚”。萑苻之泽:春秋时郑国的沼泽名,密生芦苇。萑苻,芦苇。⑤夫子:老师,这里指子产。⑥慢:对上司无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故鲜死焉 鲜:
(2)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 服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3、以下各项中与上述孔子观点不同的是()
A. 以德治民 B. 克己复礼
C. 政在爱 D. 仁政治国
4、文中引用孔子话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很少 使……服从
2、用宽厚的政策来调和严厉的政策,又用严厉的政策来补充宽厚的政策,政事因此而调和。
3、 B
4、说明为政者要宽严相辅而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郑国子产得了病。(他)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执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严厉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众亲近它并和它嬉戏,就会有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宽厚的政策很难实施。”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死去了。
太叔执政,不忍心采用严厉的政策而用宽厚的政策。郑国于是出现很多盗寇,他们在萑苻湖畔招集人手。太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夫子的话,不会到这种地步。”于是发步兵去攻击萑苻的盗寇,将他们全部杀灭,盗寇才稍微被遏止。
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严厉的政策来纠正。政策严厉民众就会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用宽厚的政策来调和严厉的政策,又用严厉的政策来补充宽厚的政策,政事因此而调和。
(六)
商鞅变法
商鞅令①既具,未布②,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③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④。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⑤。”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民信之,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⑥。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⑦。明日,秦人皆趋令⑧。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令:指变法的命令。②未布:没有公布。 ③募:招募。④徙:迁徙,这里指搬走。⑤金:古代货币单位。⑥法:处罚、治罪。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⑧趋令:遵照新法执行。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恐民之不信也 信:
(2)辄予五十金, 辄:
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能徙者予五十金。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3、请你根据前后文内容,想想“民怪之,莫敢徙” 的心理。
4、从本文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和感悟?
【参考答案】
1、相信 就
2、(1)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2)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3、示例:他是在干什么呢?这太奇怪了。这十金能这么好的到吗?
4、示例:1、诚信很重要,“人无信而不立”,要想让人相信自己,必须“言必信,信必果”2、做事情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意对即可)
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人们都相信了他言出必行。最终发布法令。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七)
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巨。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令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n):丰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炀帝意犹不足惟欲清净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3、请从语言运用方面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原句: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赏析:
4、请你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1)间进:偶然进谏。(2)夙夜:早晚,这里是从早到晚的意思。
2、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
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治国比作种树,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治国的道理。
4、 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