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思

2024年10月10日 阅读 (49)

唐朝诗圣杜甫,曾在《奉赠韦左丞长二十二韵》一诗中,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来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使皇帝比尧舜更圣明伟大,使社会风气比尧舜时代更醇厚朴实

这种对尧舜的圣人崇拜,不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思想,而是广泛的存在于古代文人中,甚至有着:最好的时代是“尧舜之世”,最好的帝王是“尧舜之君”的说法。就连儒家圣哲,被称为“亚圣”的孟子也说:最高的理想是“人皆可为尧舜”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杜甫生活在唐代最辉煌的唐玄宗时期,依然把尧舜和尧舜时代,用来作为明君和淳朴民风的比照,可见这种对尧舜圣人崇拜的现象有多么的普遍。

纵观这种对尧舜的圣人崇拜现象,其实,实质上是想象中的“心理契约”,在现实中落差的具体折射。

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思(1)

“心理契约”也叫期望理论。指存在于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一系列无形的 、内隐的、不能书面化的心理期望,是个人以社会关系为前提,形成的责任和义务的各种信念。

就因为对社会对朝廷对人生有着太多美好的期望,在现实中又无法逐一实现的落差,才会藉由圣贤的行为与现实进行比照,缔造出圣人崇拜的现象。

→→ 壹←←

尧舜历来被作为古代传说中的圣明君主广为传颂,甚至被作为“圣人”的代名词,那他们就一定有着能承载别人理想和愿望的过人之处。

先来看看尧舜是何方神圣。

尧,中国上古时期帝喾的儿子,传说中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之一,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77年至2259年的上古时期。据说尧文治武功俱佳。在武功方面,他英勇善战,曾亲自出征讨伐南方的帮族获得胜利,令其臣服。在文治方面,他派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推定出历法,制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时,然后颁布天下,就是有名的“敬叫授民时”,使农业生产四季有序并迅速发展,同时在粮食全面丰收的情况下发明造酒,并美其名曰“祈福之水”,百姓非常感激他,就把酒取名为“华尧”。设置“谏言之鼓,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能尽其言和攻击他的过错,接受群众的监督。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品德高尚,谦逊节俭,宽容礼让,并能选贤任能,发明禅让制,传帝位给舜,真可以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发明家,深得人民爱戴。

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思(2)

舜,是尧帝千挑万选推举出来,禅让继位的帝王,与尧一样也是“五帝”之一。舜以孝悌出名,据说他自幼丧母,父亲续娶后生了儿子象,舜很小就要工作,以维持全家的生活。继母和弟弟都不喜欢他想杀死他,但舜依然孝顺父母,关心幼弟。《二十四孝》故事中的第一孝“孝感动天”,讲的就是舜的故事:

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舜在位时也不负众望,在政治上进行较大的改革,实行“庶绩咸熙”制,让水土治理、农业、教化、礼仪、音乐等各行各业,都有明确的人员进行管理,并3年一次对政绩进行考核,考察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由于分工明确,考核严谨,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社会得到长足发展。舜还推行德教,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而且他也像尧一样选贤任能,在年老时将帝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大禹。要说尧帝是发明家,那舜帝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改革家。

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思(3)

再来看看尧舜时代的社会状况。

尧舜时代指的是尧舜统治时期,即公元前2377年至2178年之间,这个时代处于原始公社时期,也是传说中的真善美时代!

在尧舜时代,帝王继任是禅让制,公天下。人员任用是选贤任能的推举制,德才兼备。帝王仁义爱民,德行天下;社会安定,没有战争;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相互平等、相互扶持,安居乐业。

这个时代,形成古代传说中最理想的太平盛世:“九族和睦,四夷咸服,天下太平”。

最后再来看看尧舜圣人崇拜现象的盛行原因。

从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帝王更替的禅让制变成家族继承的世袭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出现了阶级、剥削和压迫。随着社会的进步,阶级的发展,权力的集中,等级观念也越来越强,剥削和压迫也越演越激烈。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尧舜时代的生活成为一个美丽的梦,一去不返。而尧舜,也渐渐被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美好愿望和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们,剔除了本能的不足和原始时代的局限,赋予神性的力量和满满的美好,成为无所不能毫无瑕疵的贤能明君,被后世作为“圣人”顶礼膜拜,成为警醒帝王,寄托理想,放飞豪情最有力的比照者。

→→ 贰←←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封建科举制度废除之前学子士人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对生于士族之家的杜甫来说也不例外,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7岁能作诗,拥有着学成考取功名,入仕做官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

当天宝六载,即公元747年,唐玄宗想延续治国初期“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诏告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选拔优秀人才时,杜甫也雄心勃勃地参加了考试。没想到这只是权相李林甫嫉贤妒能,编导的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野无遗贤”,按李林甫报告给唐玄宗的说法,就是朝野上下,优秀的士子都已经被选拔任用了,没有一个遗漏下的。在这一批参加考试的人中,没有优秀的人才。

这对于豪情万丈,且已经37岁困守长安3年的杜甫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他极度失望,心情愤懑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向曾经帮助过自己,担任尚书省左丞的韦济告别。

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思(4)

在诗中杜甫对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大政治抱负发出深深的感慨。

杜甫以为,自己博学多才,下笔有神,作的赋可与西汉辞赋家扬雄匹敌,咏的诗可与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曹植相亲。年轻时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文豪、书法家李邕和著名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出众的才华,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那样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

这种“心理契约”在现实中的巨大落差,对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被迫垂下了双翅,也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不仅是杜甫的政治理想,更是对贤明君王和选贤任能社会的渴望,所以他才会在屡试不中时对自己的这种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发出深深的感慨。

→→ 叁←←

尧舜时代与唐代相差了一千七百多年,一个处在国家雏形基本形成的原始社会末期,一个处在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封建社会时期。无论从国家疆域的广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都无法相提并论。可历朝历代的人们,偏偏都把帝王与尧舜做比照,把社会风气与尧舜时代做比照。那尧舜时代和唐代真正比照的是什么,以致让孟子提出理想社会是“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

解铃还须系铃人,其实这个疑惑还是该从孟子的《人皆可为尧舜》进行释疑。

“人皆可为尧舜”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从孟子的话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包括鼎盛的唐朝,与尧舜比的,不是权力的大小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而是德,德行天下。儒家思想尽管内容丰富,但从对人这一个体来讲,一直倡导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尧舜的德行最符合儒家的思想。

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思(5)

尧舜道德高尚,廉洁律己,大公无私,任人唯贤,并且爱民如子,施行仁政,是为广大民众谋幸福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英明领导者、引路人,所以“人皆可为尧舜”,是倡导明君要具备尧舜的人格和品行,为天下人谋福利。

→→ 肆←←

尽管杜甫从小就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但他命运多桀,在仕途上一直郁郁不得志, 44岁时才在朝廷中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个很低的官职,其实就是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人员。没曾想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几经辗转,最后被肃宗授为左拾遗,不料很快又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

这样的仕途经历,以他的政治抱负真是相去甚远,怎么看都令人嘘嘘不已。

位卑未敢忘国忧,杜甫在“心理契约”与现实巨大的落差面前,依然能恪守初心,忧国忧民,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把自己的满腔热情,熔铸在诗中,关心国家安危,关心民间疾苦,用沉郁顿挫的诗风,写下1500多首忧国忧民的诗,这些诗被称为“诗史”,他被称为诗圣,成为唐诗里最多最广泛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站成唐诗的一座巅峰。

杜甫无愧诗圣的称号,而这一“圣”冥冥之中也成了人们推崇“尧舜圣人崇拜”思想的写照。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