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婆20岁,就做了“望门寡”。52岁才有了2个孩子。她用一辈子苦守自己少女时的爱情,一辈子都没有丈夫。但亲手养大的2个孩子,让她后半生活成了别人都羡慕的样子。
姑婆是爷爷的姑姑,家里的老幺。上世纪40年代,她20岁,在一片兵荒马乱里,满心欢喜地等着嫁给自己的心上人。
可未婚夫说要去保家卫国,让她另嫁了。
她说:“我等你回来,你不回来,我不嫁。”
后来,未婚夫的名字出现在了我们村烈士碑上,她再也没等到他回来。
她成了别人嘴里的“望门寡”。

她个子高挑又貌美,还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年轻的时候,是十里八村都出了名的姑娘。
未婚夫走了的第二年,就有人给她说媒。
开始的时候,她说要等着未婚夫回来。介绍人摇摇头,说真是个傻姑娘。
后来,再有人问她,她就笑笑,不说话了。
她的朋友、兄弟姐妹都陆续成了家。成家了,自己家的事儿就多了。姑婆越来越像个异类。
几个哥哥给她分了口粮地,帮她盖了房子。她一个人住在自己的几亩地旁边。种地、挑水、纺布、纳鞋底、绣花。

她一个人过日子,吃得少,用得少,再加上兄弟姐妹们心疼她,时不时地贴补,她的日子过得不算宽裕,倒也不紧巴。
但一个女人家自己过日子,总有些心怀鬼胎的人找上门来。
白天去地里干活,有男人不怀好意地看着她,说一些让人臊得慌的话。
晚上一个人在家,经常有人翻墙在门口撬门。开始的时候,她不敢出声,躲在被子里又气又怕。
后来,她也学着别人在墙头上砌上玻璃碴子、瓦片,再有人撬门,她点亮灯,拿把刀站在门口,说“你敢进来,我就敢砍下去”。
时间久了,别人都知道了:村东头那个俏寡妇,惹不得。
她从此才过上了清净日子。
姑婆没能嫁人,自然也就无儿无女。一个人从18岁等到50岁,也没等回她的心上人。
她从“冯姑娘”,等成了“冯老婆子”。50岁的人,已经是满脸风霜了。
本家的堂弟和弟媳妇去打渔。小船在大河中央翻了,两口子都没回来。家里的姐弟俩,一个5岁一个3岁,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也等不回爸妈了。
两个孩子,只能吃不能干,家里穷得叮当响,一点值钱东西都没有,谁也不愿意带回家养。
姑婆站了出来。她说:“我没有孩子,他们没有妈。我养着吧。”
村里把孩子的地也分给了姑婆一起种,姑婆领着姐弟俩一起住进了村东头的小屋里。
她也不让两个孩子叫她妈。她说,孩子有亲妈,不能忘了妈。
俩孩子就还叫她姑姑。
那时候,村里的孩子都是在地里干活的。种地、打猪草、喂鸡喂猪、捡柴火。姑婆却不让这俩孩子干太多活。

隔壁村有个小学,过了两年,姑婆就把大点的女孩儿送去上学,小点的男孩儿天天自己带在身边。
女孩放学回来了,她也不催着女孩去干活,而是让女孩把学校里学的知识讲给自己听。
她说:“我没上过学,没文化,你可得好好学,以后好教会我。”
女孩把知识讲完了,姑婆也说自己听懂了,女孩就回家去干活、烧饭。
后来,男孩也大一点了,她又让女孩把学校里学的东西讲给弟弟听。
弟弟听不懂的,女孩就绞尽脑汁想办法让弟弟懂。
她们仨成了村里一道奇特的风景线:50多岁的姑婆佝偻着腰干活,姐姐带着弟弟背古诗、学汉字、学算术,清亮的童声传了老远。

村里又有人开始说姑婆傻。
女孩子家家的,多干点活,以后就得嫁人去了。学习再好,以后还能考大学吗?
姑婆不是30多年前的小姑娘了,这么多年的生活磋磨,她变得韧劲十足,这些话听听,她就过了,根本不往心里去。
小姑娘听了却心神不宁,当天夜里就跪在姑婆面前,说自己不要去念书了,要好好干活,让姑婆轻松一点,以后自己来孝顺姑婆。
姑婆笑着骂她:“你知道什么!那些人才是真的傻呢,啥时候读书都不吃亏,都是好事儿。你得读书,小姑娘怎么了,姑娘也能活出自己的样儿。”
再后来,弟弟也要上学读书了,姑婆一个人要供养两个孩子。她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孩子们也起得早,一边背书一边喂鸡、做饭,等姑婆回来吃过饭,他们就一起去学校。

姐弟俩一直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姑婆所有的累,都在看到孩子奖状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姐姐20岁的时候,成了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考到了北京上大学。
姑婆那时候已经快70岁,为学费和生活费愁得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第二天,村长就带着捐款来了家里,说这是村里人给大学生的一点心意。
当年那些说“女孩子上学没用”的人,再也不说姑婆傻了,他们真心实意地敬佩姑婆,愿意出自己的一份力,帮助这特殊的一家人。
2年后,弟弟也考到了北京,姐弟俩成了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那几年,姐弟俩上学的费用,都是村里人捐钱,还有姑婆的家人支援的。
姑婆要强了一辈子,唯独在孩子上学这件事上,不要强了,她不能让孩子把出门求学的机会放弃。
姑婆去找了村长,请村长帮忙,把村里人捐的钱一笔一笔地记了下来。又各自抄写了一份,放到姐弟俩的行囊里。
她说:看看这份名单,这是咱们仨欠下的人情,以后要还的。你们晒时候出息了,都不能忘了这份人情。以后咱们得还回去的。
姑婆还自己种着地,她说,人要是闲下来了就废了。不能闲着,不论如何得做点事儿。

姐弟俩除了过年,都不回来。暑假的时候,她们要么在图书馆埋头读书,要么就在附近做家教。
行囊里那一张纸,她们知道自己没什么退路,只能不断努力往前跑。更知道,走到今天,是姑婆一步一步托举出来的,唯有成绩,才是对姑婆最好的回报。
姐姐毕业后,应聘回了本地,成了一名老师。工资不算高,却能把姑婆接到城里照顾。
不是没有更好的工作找她,但她说:“姑姑现在需要人照顾,我不能把她自己扔在家里。”
有人给姐姐介绍对象,姐姐说:“要娶我,就得跟我一起照顾姑姑的,姑姑是我的再生父母。”
学校里有个男老师,书香门第,知道了姐姐的故事,又敬佩又心疼。后来,她们成了这所学校的神仙眷侣。
弟弟一毕业,就有大公司给出了丰厚年薪,从研究员开始,一直做到了研究所所长、集团副总。
这两个年少时失去父母的孩子,活出了别人都羡慕的人生。
他们也没有忘记姑婆的教导。
那些曾经给他们捐过钱的人,每到年节都能收到他们送来的节礼。这是姑婆教的:人,得知道感恩,人家帮过咱,咱们一辈子不敢忘。
姑婆现在已经快百岁了,还和姐姐住在一起。已经退休的姐姐,也像当年的姑婆那样,悉心照料着如今孩子一样的姑婆。
姑婆前半生孤苦伶仃,后半生为两个孩子劳心劳力。
18岁时她和心上人定了终身,以为这就会是一辈子。
后来,爱人一去无音讯,她那个年代,再嫁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也不会被人戳脊梁骨。她固守的,不是一座贞节牌坊,而是自己内心放不下的爱恋。
幸好,她到了老年,所有的受过的苦都用另一种方式弥补了回来。
她一生都没有像别的女人一样,有丈夫的庇护,有爱人的扶持。
但她自己活出了不屈不挠的人生。
一个女人没有丈夫会怎么样?
或许会吃苦。
或许会吃亏。
或许会受累。
但无论如何,活出自己的本心,就是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