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两部电影深有感触,分别是《穿普拉达的女王》和《新喜剧之王》。在这两部剧里,都描述了无名无姓的龙套人物的故事。正所谓人微言轻,你想选择与世无争、岁月静好的生活,那就只能接受龙套的现状。
而龙套,是不配有姓名的。《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安迪就是这样,当她刚到著名时尚杂志社《RUNWAY》上班的时候,米兰达叫她Emily,哪怕她刚刚自我介绍完,米兰达还是会叫她Emily。为什么?
因为她刚刚来的时候,没有展现出任何能力和价值,对于米兰达来说,已经换了若干个助理,作为知名人物的她,不会浪费心力去记住一个新助理的名字,毕竟没人知道这个新助理能坚持多久。米兰达只会把每一个助理叫做Emily,因为这样最省心。


在现实中,大型企业的领导也不会记住基层人员的姓名,而只会用「那个小谁,英语不错的那个」、「你们部门,个挺高搞运维的那个小伙子」来描述;而如果连这种亮点都没有,那么对于领导来说,不过是路人。
刚到新单位的时候,大老板对新人的唯一印象就是第一次报道的时候;但又有几个人能够在初次见面时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只有靠业绩和结果说话,大Boss才有可能在每周例会上注意到新人的工作,进而知道新人是谁。你的名字,同事可能记不住,但是成功案例,大家都会记得。
无论明星还是普通人,大家在生活中都跑过龙套,都当过陪衬,区别在于有没有梦想和愿景。真有人愿意无论在生活中和事业中,一直跑着龙套么?我可以接受屡被生活打击,屡败屡战最后还没成功的结果,但是我没法认同那些直接放弃梦想和抗争,甘于跑一辈子龙套的人。

《浮夸》和《倔强》,唱出了我的心声。所以当我看到一篇《社会什么都教会我们了,唯独没教我们不必成功》刷出了十万加的阅读量时,实在是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的确哈佛校长德普·福斯特在毕业致辞中说过:“请大家记住,今天是你毕业的日子,也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天。因为未来你可能会发现,你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但是这篇《不必成功》重点强调的是什么?我引用两段:
人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学会活得心安理得。但可惜的是,我们一代代所接受的教育,父母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让我们“成功”,然而却没有给人教会热爱生活的勇气,与平凡的自己对话的能力。
可到底什么才是成功的生活?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是人生,晚风吹拂、花开四野也是人生。
这个三观是错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自己的平凡,但接受平凡不代表安于现状放弃奋斗。比如张一鸣跟我是同校同系同级的同学,毕业十四年来差距已经是天上地下,他已经是顶尖的企业家,而我最多只能算是《王者农药》里面的超级兵。但我还一直在自己所在的小小领域里不断努力,至少得做到日新月异才对得起自己,我才会活得心安理得,而不是接受巨大的差距,然后安于在大厂拿份工资,享受晚风吹拂的恬淡。
在人外有人的社会上,我肯定是个龙套;但是在我所处的行业,我所处的小圈子里,我绝不甘心做个龙套。只有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进,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所写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所以,那些不服输,一直在战天斗地的人,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得到我的尊敬;哪怕是努力之后无奈放弃,我都能够理解;但是像《不必成功》文中写的与现实和解,放弃努力,活得心安理得,我就无法接受了。幸好,血淋淋的现实证明,我的人生观才是正确的。
我写文章怼过那个毕业后当保安的清华校友张晓勇,动机源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源自他把「自强不息」的校训都忘了。至少,我毕业十一年来,一直努力多学一点技能,多见识一点世面,多锻炼一点能力,多掌握一些知识。我的核心驱动,就是不甘心做一个无名无姓的龙套。毕竟,龙套可以是起点,而不能是终点。

还是把故事拉回到电影上来,安迪在工作中非常努力,包括帮老板在暴风雨中找一架飞机,包括帮老板认出晚宴中的客人,包括帮老板处理各种各样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和麻烦,而最后,她获得了米兰达的认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米兰达叫着她的名字「安迪丽雅」,并且向她表示感谢和认同。从这一刻起,龙套变成了配角。

这部电影我强力推荐职场新人去看,新人能从中学会很多东西。比如米兰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老板,重视结果不听解释,新人可以从米兰达身上揣摩如何跟领导相处;而新人可以学一学安迪,因为她在进入职场的表现真的是可圈可点,从一开始拒绝融入到后来的精明干练,她成长得非常快。
最后用这个电影中的一些片段来说几个我的观点:
1、996.ICU
我都36岁了,在新入职的第一个月,每周保底工作70个小时,因为我需要尽快了解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尽快跟领导熟悉起来,尽快展现我的价值,尽快让Team同事知道我不是累赘;现在的职场上没人愿意花几个月教育你,而恨不得需要你来了以后马上就能上手。
而我的老板比我大四岁,还有家室负累,工作任务和压力比我更大,会议和沟通比我更多,他也非常拼,能力也非常强。
那么22岁刚刚毕业,一点负担都没有的生瓜蛋子职场新人,拒绝996又能得到什么进步么?不趁着年轻多学点东西,积累点经验,到25岁时候怎么通过跳槽升职加薪?一个朝九晚五按时下班享受生活的员工,在专业程度上,肯定比不上坚持三年996的员工。那么,谁将脱离龙套,获得一个角色?

按照996的工作制,员工需要拿到2倍以上的收入才算对得起自己的付出,那么互联网公司给没给?给了,那就是双向选择,高薪养忙;不给,用脚投票就好。
杭州的有赞强调员工的努力和自驱动,强调996,那是因为有赞能给本科应届生一年28万薪资,钱真的给得足够多了;哪个公司愿意花30万年薪雇一个新人朝九晚五上班打卡?传统朝九晚五的IT行业招聘平均水平的开发人员,给应届生开8000,给三年经验的人开12000,给五年经验的人开15000,给十年经验的人开24000;就是互联网行业薪资的一半哦。
社会现实,自行选择。但是长期从事单一工作会导致自己的窄化,所以如何在996工作中学会正确的摸鱼偷鸡方式,并且尽可能抽空开阔眼界,这才是每个人需要掌握的技能。比如做深度学习的工程师,修改了几个参数开始训练,接下来就可以耐心等待了;比如前端工程师用了新的框架,找到可复用的项目,就可以减少大量工作量了;比如PPT工程师,先做好最终版,然后再修改出几个明显破绽,作为初稿提交给老板,就可以给自己争取半天的休息时间了;实在不行,晚上生产Bug,白天修改Bug,这个过程也可以摸鱼。
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是结果导向,如期交付出领导满意的成果才是员工最核心的竞争力。996只是苦劳,而领导看重的是功劳。
2、做足准备才能露脸
在宴会上,米兰达右边的第一助理忘记了富兰克林大使的名字,这时安迪想了起来,并且提醒了米兰达。安迪能够认出来,是因为她把来宾名册和照片看了很多遍,等于她记得每个客人的脸。工作得做到这个份上,才能摆脱龙套的身份呢。


遗憾的是,不花足够多的时间,不付出巨大的努力,作为龙套的小人物,是没法脱颖而出的。
3、小人物的追求
我们都是小人物,可所有令人感动的小人物,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仍然不放弃努力,忙里偷闲去追求人生的目标,比如《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他最后也没获得普世意义的成功(大红大紫),最后也只是在社区里演了雷雨,但是这样的小人物,才让人感动;干一天可以玩三天的三和大神,跟委内瑞拉那些吃救济的居民一样,对社会虽然无害,但又有什么帮助?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靠的不是听天由命和阶层固化;
1931-1945抗日战争的胜利,靠的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靠的是国共两党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坚持,而不是非暴力不合作;
1950-1953抗美援朝,靠的是志愿军将士的浴血奋战,而不是致美国人;
1978-2019中国在41年里发展成为高科技国家,靠的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一代代人筚路蓝缕趟出一条路,而不是寒门状元之死。
我们都是小人物,但理想和努力让我们不再平凡。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