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家姐妹三个,虽然当初他们也很想要儿子,但由于机缘巧合和70年代末开始实行了计划生育,我父母就只有三个女儿。在当时,我们生产队也只有2家像我们这样没有儿子,那时候会被周围人嘲笑,会抬不起头来。我是小女儿,70年代末出生。尽管是3个女儿,我父母却很重视我们的教育,我大姐考上了中专,我二姐考了大专,我本科。
我2001年大学毕业在重庆主城当了老师,2003年结婚买房,2005年我家儿子出生。父母为了照顾我,从农村出来,和我住到了一起。
2006年,老家镇上传来了花一万五农转非买社保的消息,我和我大姐都很支持,我俩分别出资7500元,让我爸回去买社保。当时我爸本想给我妈买,我爸有高血压,身体不如我妈好,但恰巧我爸回去时没带我妈的身份证,没法办理。我妈劝他给自己买,于是我爸就花了一万五给自己买了社保。最开始一个月只有500,但每年都涨,到现在一个月达到2000元了,这可是天大的划算。当初农村有些人将信将疑,有的买了都退了,毕竟一万五在当时对农村人来说也是一大笔钱,退了的现在后悔不已。
到了2007年,由于老家的房子无人居住,地处偏远,父母为了照顾我,自己的房子都荒废了,我决定在镇上给父母买房。当时也就几百元一平,一百三十多平的房子,总共差不多十来万。七层楼高的步行房,顶楼有赠送,我妈坚持选顶楼,这为后来换房埋下了隐患。
又过了几年,老家有拆房退耕还林的政策。于是,我们老家的房子全部拆了,加上宅基地,总共赔了20万。这钱是父母的,我们三姐妹一分未拿。
这笔钱到手后,我爸毫不犹豫地给我妈也买了社保。这个时候买农转非的社保需要缴纳3万元。由于我妈买得晚,年龄比我爸小五岁,我妈社保一直都比我爸低。涨到现在,才一千二百多元。
如今,我爸妈俩人社保每个月三千出头,在我们小镇上生活,幸福指数颇高。虽然和教师公务员养老金有天壤之别,但比很多农村老年人好。农村老人买社保的比例极低,即使买,大多只买一个老人的。很多和子女住在一起,养老金要拿出来做生活费的,子女只给老人一两百的零花钱。
镇上菜新鲜便宜,我妈想种了偶尔还可以找地种一点,肉蛋品质也高。乡村空气清新、山明水秀、小桥流水,熟人又多,有茶馆有坝坝舞。有时候春天邻里还一起搞野炊,过得和睦幸福。我父母是吃过苦的人,生活特别容易满足。
我父母的老房子退耕还林赔了20万,之后我妈买了社保,他们又给自己买了棺材,手里还剩了一点钱。年龄大了,镇上的房子在七楼,太高太难爬了,于是在我们姐妹的帮助下又重新买到了二楼,这时候房价涨了,每平2000元,买房加装修花了30万。但二楼确实住着方便多了。我大姐大概添了10万,我添了5万。
原来7楼的房子就一直空着,楼层高,很不好出售。前年15万终于卖了,15万也就是买房和装修的成本。但是07年的15万和22年的15万购买力完全不同了,如果买在城里,房价肯定翻倍了。不过买房本身就不是为了投资,还好卖了,如今镇上年轻人越来越少,房子不好卖。
由于老家的房子推了,镇上又没有电梯房,我们镇上第2套房子只能买在2楼。我老爸始终担心他百年之后没地方停放,他们省吃俭用再加上我们平时过年过节给了他们一些零花钱,于是又掏空自己的钱包,在一楼买了个门面,这下总算放心了。
老人家为子女考虑,一点都不想麻烦我们,把能想到的事情都提前做了。
有一次在镇上晚饭后散步,有一位老人给我爸聊天,说现在的子女靠不住,不啃老就不错了,我爸立马否定了,说子女和父母是互助关系。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受到最好的教育。我们作为子女,理应孝顺父母,也为父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彼此互助。但子女的付出远远不及父母,父母一颗心全在子女身上,而我们的心更多的在下一代上。爱,是不断向下的。
也许有人会问,为啥老人家不存钱养老呢?生病了咋办,生病住院当然是我们子女的事情,我们不会推脱,他们也信任我们。我爸有次住院,陪床的人可多了,羡煞旁边养独生女的城里的老人。
今年我爸80岁了,本周末要办寿宴,虽然我爸有高血压和老梗,但生活自理完全没问题,喜欢打麻将,我还开玩笑说他打牌可以领全勤奖了。我妈天天晚上跳坝坝舞,下午玩扑克,生活过得其乐无穷。
我认为我为父母做得最正确的事情之一是买社保,其次是买房。让他们老有所依,养老不用看子女脸色,能开心自在的过晚年生活。
也是赶上了当时的好政策,现在我们老家早就没有这个政策了。买社保至少得花十多万,现在老家买的人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