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柱香形态图解大全

2024年11月05日 阅读 (51)

“朝天一柱香”顾名思义,股价一直处在上升通道中或在长久横盘时,某一日该股平开或高开,股价慢慢拉升,让所有的投资者有机会看到它的表现,有跟进机会,盘口的成交量也急剧增大,股价相应一路冲高,在跟风盘疯狂跟进后,股价几经震荡后开始缓慢向下滑落,将当日追高介入的投资者完全套牢。

日K线上形成3%以上的上影线,此时就应该视为该股票在盘中己经预示着开始走弱,就应有出局和风险意识,该日的3%以上的上影线就是我们实战中形象比喻的“朝天一柱香”。若还持有者,则第二天的走势较为关键,次日收盘价一定要站在今日收盘价以上(必须站在上影线内),还可持有;若不站在今日的收盘价以上(没有站在影线内),则应该坚决离场!

主力在开盘后给人一种一路拉升的假象,且拉升速度不是很快,目的就是让所有的人看见这样的现象,以所谓的热点来吸引广大投资者,用尽全力来吸引跟风盘。当跟风盘开始排队买票,成交量急剧放大时,主力完全有机会开始出逃,在逐步出货后,K线留下了“朝天一柱香”,意为后势股价开始回落或下跌,这是主力设置骗线的一种方法。

实战案例:上海建工(600170)

三柱香形态图解大全(1)

图1 实战案例:上海建工(600170)

上图中A:2007年5月9日,在做多者的追捧下,前期股价在上升通道中一路攀升,市场人气较为活跃。该日股价高开,随即缓步走高,追风者跟入成交量放大后,股价开始走低,主力满足了所有“排队”的买盘,当日K线留下了394以上的上形线,我们称这个形线为“朝天一柱香”,这日就说明股价有走弱的迹象,可以考虑出局,但也可以观察一下,明日再做决定。

上图中B:2007年5月10日,在昨日股价走弱的迹象下,该日就应非常小心,我们的技法就是第二天不站上影线,就说明昨天的,朝天一柱香,基本成立应该坚决出局。在实战中投资者往往受心态的影响,不愿卖出。但必须明白的是,此时坚决卖出,才能逃避更大的风险。

利用“朝天一柱香”技法成功出逃后,肯定发现股价开始了下跌路途。

知道了“朝天一柱香”K线形态,下面再给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些逃顶技巧,仅供参考。

一、根据换手率找顶

一只股票从吸货到拉升再到出货,进出都会伴有大的换手率(图4-8)。当股价一路拉升到一定的高度,市场会利好频传,然而,倘某个股的日换手率超过其流通盘的20%时,就要引起警惕,当日换手率连续三天超过20%,股价又在某一区间滞涨,那么就可以基本断定是顶部了。

三柱香形态图解大全(2)

图4-8 高换手率找顶

二、根据技术特征找顶

当一个顶部出现时,技术分析方法可以给出明确的头部信号或卖点信号。如果我们学好技术分析,可以在图形上提前发现顶部。

1.形态法。当K线图在高位出现M头形态、头肩顶形态、圆弧顶形态和倒V字形态时,都是非常明显的顶部形态。

2.在K线图上,如在高位日K线出现穿头破脚、乌云盖顶、高位垂死十字星都是股价见顶的信号。

3.当股价已经过数浪上升,涨幅已大时,如5日移动平均线下穿10日移动平均线,形成死亡交叉时,显示头部已经形成。

4.周KDJ指标在80以上,形成死亡交叉时,通常是见中期顶部和大顶的信号。

5.MACD指标在高位形成死亡交叉或M头时,红色柱状不能继续放大,并逐渐缩短时,头部已经形成。

三、根据上升趋势线找顶

股市上每一次行情,虽然其上升的斜率不同,却都有一条上升趋势线在支持股价向上运行。然而,即使再牛的股,总有物极必反的时候,一旦这条上升趋势线被跌破,且在跌破之前伴有大量涌出,说明这极有可能是个头部(图4-9)。

三柱香形态图解大全(3)

图4-9 根据上升趋势线找顶

四、根据均线系统找顶

某个股处于上升后期时,短线投资者应时刻注意5日均线的变化。如果5日均线连续下穿10日线、20日线和30日线,那么这时就可以逃顶了(图4-10)。

三柱香形态图解大全(4)

止损2个最佳方法

1、切线止损法

三柱香形态图解大全(5)

“切线”是技术分析中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在形成支撑线后,一旦股价有效击穿支撑线,即标志技术破位,此时持仓者果断止损离场。

如上图该股周K线走势图。在5月下旬形成二次探底之后,股价震荡回升,形成了标准的上升通道,上升通道下跪就是重要的股价支撑线。此后股价沿着支撑线稳健上行,出现一波涨幅较大的中期行情。

二、形态止损法

三柱香形态图解大全(6)

股价一旦击穿头肩顶、双重顶、三重顶颈线,或者箱体平台下边线等关键位,则说明头部形态成立,此时应果断止损离场。

如上图该股日K线走势图,在12月上旬,股价冲高到16.22元之后,两次冲高未果,形成双顶形态。次年1月以中阴线有效击穿双顶颈线,宣告行情见顶。此时投资者应果断卖出筹码,离场观望。此后股价加速下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操作建议。如自行操作,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自负。)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