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和易中天的水平谁的高

2024年12月17日 阅读 (60)

网友一

前两天有个朋友问我要不要买《易中天中华史》这套书,我问他是自己看还是给孩子看,是休闲娱乐顺便了解点历史故事还是想了解点历史知识和历史观,为什么会这么问?一定要有这么多讲究吗?

易老师的本职工作是研究艺术学、美学的,不是搞历史学研究的,如果你想对美学和艺术学感兴趣,那他的书可以作为半专业书籍来看,比如《〈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人类学艺术原理》《中西美学比较论》《艺术的特征》等作品。但是在历史这个领域,和上过《百家讲坛》的嘉宾相比,他和纪连海、袁腾飞、王立群没有本质区别,比不上毛佩琦、钱文忠、阎崇年等,属于高级票友性质,受到专业人士的批评,经常出现常识性谬误和先入为主的观点也比较正常。作为历史评书、古代故事会,优点是娱乐性比较强,比较接地气,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可是本职工作太过小众,比较清苦,无法名利双收,所以当央视向易老师抛出橄榄枝时易老师欣然接受,事实证明他在普及历史知识,讲述历史故事方面天赋很强,声情并茂、手势和表情非常丰富,极具感染力。但是这不代表他有历史学造诣,他也知道自己写的《品三国》《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读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都是为了销量而迎合市场的畅销书,跟历史学没有关系。

这也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在美学、艺术学学术领域没得到承认,却在普及历史方面收获甚丰,但是很明显他膨胀了,重视有意无意的以历史学家自居,虽然没像六小龄童那样走火入魔但也产生自我错觉了,如果你看过他的演讲这种感觉会更深,甚至观众和读者也误以为他是著名历史学者了。

以至于他胆子大到去以一己之力写《易中天中华史》,当我第一次听说这个事时惊呆了,那么多历史学家还没有人敢以写史之名编写一套丛书,因为中国历史太过博大精深,一朝一代都经得起汗牛充栋的研究,不要说通史专家,就是断代史专家都不多。就连田余庆、阎步克这样的世界级的历史学家,也只敢在自己熟悉的魏晋南北朝领域发言,对其它朝代不敢轻言一二,何况易老师这个研究美学和艺术学的中文系教授?

要不要买《易中天中华史》这套书,如果是给孩子看着玩,培养点历史兴趣,开阔点眼界和知识,或者是休闲娱乐顺便了解点历史故事那没问题,完全可以买,但如果是本着历史学书籍去的,那赶紧打住。我也翻过这本书,基本上是历史故事的堆砌,是典型的学生历史知识课外书,但写的比较生动活泼,对于孩子来说可读性比较强,但对于想深入了解点历史的大人就没必要了。

王立群和易中天的水平谁的高(1)

网友二

如何评价易中天近几年陆续出版的《中华史》系列图书?

无论从历史学的哪个维度来评价,易中天都算不上历史学家。这不是文人相轻或者羡慕嫉妒恨,而是历史学者的良知。

广义的历史学,不仅包括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历史典籍的校证、历史专题的写作、历史理论的探讨、历史学术史的清理,还包括历史教材的书写、历史知识的传播、历史观念的普及、历史功能的应用。

01同老梁、高晓松比,易中天似乎有点不屑,但《老梁故事汇》和《晓松奇谈》两档节目直言不讳自己就是讲故事,就是服务于普罗大众,就是茶余饭后的一个消遣。

02同单田芳、袁阔成比,易中天似乎仍是不及格,就易中天那种阴阳怪气的语言风格,真比不上单田芳、袁阔成这类专业的说书人。拿他跟说书人相比,似乎又高抬了。单田芳、袁阔成们在讲评书的时候,除了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外,还在输出传统的绿林侠义与三纲五常价值观,易中天在输出什么?

03同柏杨、当年明月比,易中天似乎也不行。柏杨写《中国人史纲》之前曾亲自整理了《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写《白话资治通鉴》亲自画了各种示意图,这类苦功夫,易中天做过吗?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是依托《明史》,人家起码把《明史》读了很多遍,然后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风格写出来。易中天写《品三国》之前,通读过几遍《三国志》?要知道,《三国志》比《明史》好读多了。同样是以现代价值衡量古代,柏杨起码是站在人的角度来批评,而易中天的眼里全是权谋或厚黑。

04同罗贯中、蔡东藩这类演义作者比,易中天似乎联演义都算不上,《三国演义》是演义类作品的巅峰,蔡东藩以一人之力把中国史全部演义了一遍。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中华史》连一个章回体的回目都写不出来,有什么资格谈演义。

05同林汉达、张荫麟这类历史故事相比,易中天在语言叙述上仍是比不过。林汉达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张荫麟在普及背后对中国通史写作的探讨,易中天在写书时深入思考过吗?

06同阎崇年王立群这类百家讲坛学者比,易中天还是不行。阎崇年虽然受人诟病,但人家研究努尔哈尔也是国内一流,百家讲坛上讲历史的学者,大多有研究某个断代领域为基础,然后将该时段的历史,试问易中天研究过哪个断代?没有研究过某个断代的学者也有,如王立群、于丹,这些人也遭到专业学者的批评了,但人家行己有耻,也没见他们要写中华史啊。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