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因其戏剧出名。同时,他发明的许多单词和短语至今仍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以下是21句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英语日常用语。
1. "Puking"

莎士比亚的用法:“Puking”一词首次出现在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中。这一词很有可能是模仿了德语词“spucken”的写法,意思是吐口水、吐痰。
现代用法:呕吐
出处:《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第二幕,第七场。
2. "Vanish into thin air"

莎士比亚的用法:在《奥赛罗》中,小丑对乐手说了这句话,让他们离开。
但有人认为这句话有更深层的含义:《奥赛罗》的第三幕是这部剧中最后一幕暗示有可能有着完美结局的段落,第四幕则变得更加黑暗。小丑让乐手离开,同时也是让剧中的所有喜剧成分消失,因为第三幕之后,剧中就不再需要这些元素了。
《暴风雨》中也有类似的用法。
现代用法:不着痕迹地消失。
出处:《奥赛罗》(Othello),第三幕,第一场;《暴风雨》(The Tempest),第四幕,第一场。
3. "There's a method to my madness"

莎士比亚的用法:这一句是《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的台词,暗指表面的混乱之下还另藏原因。
现代用法:现代用法延续了这一含义,不过表述上更为现代化。比吉斯乐队有一首歌曲名为《Method to My Madness》。
出处:《哈姆雷特》(Hamlet),第二幕,第二场。
4. "Wild-goose chase"

莎士比亚用法:迈丘西奥说他无法理解罗密欧的笑话和双关。罗密欧让他继续努力试着理解,但迈丘西奥觉得这种尝试是一种“赛马比赛”。
据称,赛马比赛是 16 世纪英格兰真实存在的一种比赛,“一位马术师表演一系列高难度马术动作,其他马术师需要成功模仿。”
现代用法:对某物或一种结局的无意义、绝望的追求。
出处:《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第二幕,第四场。
5. "The green eyed-monster"

莎士比亚用法:伊阿古把奥赛罗妻子不忠的念头灌输到他的脑海中。韦氏词典写道,这里的”绿眼妖魔“可能指的是猫,因为猫在捕获猎物时通常会先玩弄猎物一番。
现代用法:现在“绿眼的妖魔”是一个用来表达嫉妒的习语。
出处:《奥赛罗》,第三幕,第三场。
6."Break the ice"

莎士比亚用法:特兰尼奥想让批特鲁乔替他“破了坚冰”,然后他就能够向凯萨琳娜求爱。通过这个词组,莎士比亚暗示凯萨琳娜像坚冰一样寒冷,而坚冰之所以需要被破,也说明凯萨琳娜的不近人情。
不过,“break the ice”第一次出现,是在托马斯·诺斯爵士1579 年翻译的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不过在这里,这个词组意味“为其他人开辟一条道路”,意指通过破冰来让船通过。
现代用法:意思仍然是“开始认识某人”。
出处:《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第一幕,第二场。
7. "Wear my heart upon my sleeve"

莎士比亚用法:邪恶的伊阿古要说的是,通过他的外表反映了他的思想,那他的心就要让乌鸦们乱啄了。在他看来,这不是一个好主意。所以他又说“世人所知道的我,并不是实在的我。”
伊阿古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从来没有被揭晓,有趣的是,也是他让这个短语流传千古。
现代用法:公开表达某人的感受。
出处:《奥赛罗》,第一幕,第一场。
8. "Swagger"

莎士比亚用法:调皮的迫克用“swagger”一词来表达“傲慢无礼”,也许是“swag”(意为摇摆)一词的反复名词形式。
《亨利四世:下篇》中,快嫂批评那些经常来他酒店男人,她用“swagger”这个词来表达“自吹自擂”的意思。
此外,《李尔王》中这个词的意思是“威胁”,不过拼写是“Zwaggered”
现代用法:Jay Z 在他 2000 年左右的歌中用到了“swagger”和“swag”,Soulja Boy 也有一首歌的歌词中唱道“她喜欢我的‘swag’”。现在这个单词经常被用到现代歌词中。
出处:《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第三幕,第一场;《亨利四世:下篇》(Henry IV: Part 2),第二幕,第二场;《李尔王》(King Lear),第四幕,第六场。
9. "All of a sudden"

莎士比亚用法:显然,莎士比亚认为“all of a sudden”比用“suddenly”一词更诗意。所以,他让特兰尼奥在《驯悍记》中这么说。
不过,莎士比亚不是第一个用“sudden”这个词的,约翰·格林伍德在 1590 年第一次使用这个词。
现代用法:这个词在现代的意义没有变化,只不过现在我们将其拼成“sudden”,而不是“sodaine”。在现代新版本的《驯悍记》中,这个词都被改成了现代的拼写方法。
出处:《驯悍记》,第一幕,第一场。
10."A heart of gold"

莎士比亚用法:亨利国王将他自己伪装成在平民,问并不知道这是国王的伪装的毕斯托尔,他是不是自以为比国王更优秀。毕斯托尔没有认出亨利就是国王,以引文作答。
现代用法:十分友善,乐于助人。
出处:《亨利五世》,第四幕,第一场。
11. "One fell swoop"

莎士比亚用法:麦克德夫在发现他的家人和朋友都被谋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莎士比亚用鸟儿“摔下来”的想象,来表达这场袭击的粗暴和残忍。
现代意义:突然的举动。
出处:《麦克白》(Macbeth),第四幕,第三场。
12. "Devil incarnate"

莎士比亚用法:在路歇斯目睹了他对家人带来的伤害后,他称摩尔人艾伦是“魔鬼附身”。他带来的伤害中最重要的,是说服狄米特律斯和契伦去强奸拉维尼亚,并将巴西安纳斯的死陷害给马歇斯和昆特斯。
大约十年后,莎士比亚在《亨利五世》中也用到了这个短语。
现代用法:这个词汇的意思在现代基本没有变化。
出处:《泰特斯·安特罗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第五幕,第一场;《亨利五世》。第二幕,第三场。
13. "Stuff that dreams are made on/of"

莎士比亚用法:这里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如现代那样积极。普罗斯帕罗说人们的生活和他的魔法就像是在梦中。我们体验这样的梦境,但它们却会不留一丝痕迹地蒸发。“酣睡”在这里很有可能意指死亡。
现代用法:现在,这一短语意指我们只能在梦中拥有的事情和生活。
出处:《暴风雨》,第四幕,第一场。
14. "To come full circle"

莎士比亚用法:埃德蒙在《李尔王》结尾说了这句话,强调他重新回到了命运的起点,他此前的恶行让他尝到了恶果。
现代用法:完成一个轮回,重回起点。
出处:《李尔王》,第五幕,第三场。
15. "In my heart of heart"

莎士比亚用法:哈姆雷特跟霍拉旭说话时用了这个短语,强调如果有一个“不受感情奴役”的人,即能够控制自己情感的人,那么他将把那个人藏在内心深处。上文中曾提到“心之正中”一词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指的是他内心和情感最深处、最核心的部分。
现代用法:如今,我们常把第二个 heart 改为复数,使用“in my heart of hearts”这个短语,用来表达人内心最深、最隐秘的想法。
出处:《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
16.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莎士比亚用法:该短语可能是一句可以追溯到 15 世纪末的谚语,不过莎士比亚使其变成印刷文字流传下来。
和奥兰多在一起时,罗瑟琳假扮成一个名叫盖尼米德的男人但她已经爱上了奥兰多。奥兰多也爱上了罗瑟琳,但他不知道盖尼米德就是她。他跟盖尼米德一起练习如何追求罗瑟琳。有一次,罗瑟琳(盖尼米德)建议他们举行一场假婚礼,然后问道,是否有人会嫌好东西太多。
现代用法:好事太多反而适得其反,成了坏事。
出处:《皆大欢喜》,第四幕,第一场。
17.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莎士比亚用法:莎士比亚似乎是第一个创作这个短语的人,不过这个想法却不是他原创的。
在《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一个追求者——摩洛哥亲王,要从一个金匣子,一个银匣子和一个铅匣子中选择,其中一个匣子里藏着鲍西亚的小像。金匣子里藏着的纸卷写着引文这段话,但他仍然选了金匣子。
现代用法:一般来说,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尽管外表闪耀美丽,但我们不知道其内在是不是真实的。
出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第二幕,第七场。
18. "Good riddance"

莎士比亚用法:这不是“riddance”第一次出现,但莎士比亚似乎是第一个使用“good riddance”的人。
在 6 年前的《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对摩洛哥亲王说了“温柔的离开”一词。
现代用法:当人们成功摆脱无用或糟糕的人或事时,他们会用到这个词。
出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第二幕,第一场。
19. "Send him packing"

莎士比亚用法:在《亨利四世:上篇》中,福斯塔夫使用这句话将信使打发走,有证据证明这是该短语第一次出现。
现代意义:现在该短语的意义仍未改变:将某人立刻打发走。
出处:《亨利四世:上篇》,第二幕,第四场。
20. "Love is blind"

莎士比亚用法:严格说来,这个短语是乔叟首次使用的:“因为恋人整天是盲目的,他们也许看不见其他事情。”但莎士比亚让这句话变得家喻户晓。在这一场戏中,杰西卡假扮成一个男孩,去见他的情人洛伦佐,但却对自己的装扮感到十分“羞愧”。不过,她评价道爱情是盲目的,人们无法看到自己情人的缺点。
现代用法:意义基本没有改变。
出处:《威尼斯商人》,第二幕,第六场。
21.彩蛋:"Knock knock! Who's there?"

莎士比亚用法:《麦克白》与“敲门三声”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有意思的是,在麦克白杀死邓肯后说的那句话,如今也用来形容讲得很差的笑话。
现代用法:“敲门三声”的笑话。
出处:《麦克白》,第二幕,第三场。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