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成了新的文明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奠基于中华文明“和合”理念之上,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它承认文明的多元、尊重文明的差异、提倡文明的互容,是一种新的文明理念。
2、形成了新的世界治理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有效方案和独特智慧,该理念集中体现为“共商、共建、共享”。这一新的世界治理理念,有助于放下成见、集思广益、合作共享前瞻性强。是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的极大超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
1.培养人类的集体意识
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不同,需要解决的国内问题也不同。然而,从民族国家之外的更高层次来看,世界各国也面临着共同的问题,这使得超越民族国家的狭隘概念,形成全球共识成为可能。意识指导行为。只有形成人类共同体意识,世界各国才能构建人类共同体。
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如果我们只是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就会陷入看得远远的陷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必须有一个视觉的世界,这个世界,人类社会意识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不分民族、种族、宗教、地域、民族的限制,如多样性的相互尊重、宽容、团结、合作共赢,共同人类的意识风险挑战。
建立国际新秩序
传统的国际秩序是以竞争为主导的。虽然国家之间有合作,但主要是竞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构建以合作、互信、协商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国与国关系中,合作共赢,分歧共损。和平发展只能通过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来实现。大国要尊重小国主权,小国要拉近与大国的距离。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交流普遍活跃,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政治互信有待加强。缺乏信任不仅造成了政治上的隔阂,还可能影响深层次的经济合作。面对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尽力以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协商和对话。
一般来说,大国因其强大的实力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小国的利益容易被忽视或被故意侵犯,而小国的利益可以通过协商和对话得到充分的维护。以合作、互信、协商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环境支撑。
3.搭建务实的国际合作平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观念是前提,环境支撑是保证,但最终还要靠落实,因此,必须构筑国际合作的实践平台。G20、中美外交安全对话、上海合作组织、亚信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中拉论坛等重要平台,在妥善解决区域问题、有效化解利益纠纷等方面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面临空间、深海、网络、环保等诸多障碍。这需要各国不断达成共识。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建设,以满足解决各种问题的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务艰巨,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各种国际合作平台可以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