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哪些中国传统文化

2025年01月30日 阅读 (52)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随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为了国内以及国际范围内的热议话题。一些国外学者对此产生质疑,认为这是中国新殖民主义,新霸权主义的又一个陷阱。此种论调的产生实属不了解中国传统哲理的浅显表现,如果国外学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政治智慧,或许能够更理解中国的做法。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哪些中国传统文化(1)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67"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400" data-actualsrc="https://pic4.zhimg.com/v2-3cd46ae384ed41e2f9d867059493546b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3ef49c660db89ce2b368bc6947112c60">

要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政治智慧,首先得先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初步提出之时就有明确定义,意为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国际权力观强调国家之间不必要像过去一样需要通过战争这种极端的手段来解决,各国可以通过现存的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系彼此的利益。共同利益观则强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世界人类在每个方面都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人类社会变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传统的国家利益观已经出现自身的缺陷,面对愈发严峻的全球性危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只有大家共同发展,方能自保。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可持续发展观意为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不加以遏制人类无止境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幸免于大自然的惩罚。而全球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适应这一变动的重要方式就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的、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这四点价值观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哪些中国传统文化(3)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2"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64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2bae4d365576686267ede964c1fe5a05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2.zhimg.com/v2-2bae4d365576686267ede964c1fe5a05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682cd8b0f4a55d53446753ffd829c802">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养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源泉。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和合文化。“和合”思想是中国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佛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互相渗透、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人文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精神元素。和合意味着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状态,正如《易经》所言“乾道变化,各正其道”,具体开来就是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强调差异中的一致、矛盾中的统一。和合在承认事物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把落脚点放在不同事物彼此共存、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上,现在在各国均无法独善其身的情况下,“和合”思想已上升为“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观念,意为全世界共同繁荣发展,为我国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作演讲时谈到:“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这一点也就受到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影响,认为“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的强大不是靠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靠人民的勤奋、共产党的正确带领,正在也将会继续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作为几千年的文化精华,中国正在将自己的正确理念推广到世界,希望世界也能认同中国文化,秉持着和平的理念砥砺前行。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天下大同”的传统哲学思想。从字义上来看,“天下”代表着古代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代指中国,而现在则引申为全世界。“大同”是中国古代对人类社会最美好的设想,在大同世界中,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从“天下大同”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对和谐世界和美好生活的自觉建构,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更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前瞻性规划。这种全人类不分等级、不分高低贵贱,真正平等友爱和平共处在一起的美好愿景,也被赋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这种理念督促各国实现真正的平等,不再因为文化差异而相互争执,真正实现人类和谐共处的景象。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事实上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中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人类的生存都是仰仗世界万物、自然规律,所以在人类活动中,我们也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共同治理观都能看到该哲学精神的表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若每个国家都自行其是,只关注经济和自身发展,忽略了自然问题,那么全人类都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没有人能够幸免。所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我们一定要顺应世界、自然的规律谋求发展。

最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传统儒家思想中,“义“比“利”更加重要。孔子在综合前人特别是西周以来伦理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为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和义利之辨规定了方向。在儒家看来,义是做人之道,也是治国之道,甚至将义得重要性提升到可以“舍生取义“的高度。同时孔子也提倡“见利思义”,要求一个人面对利益和好处,首先要想的是我应该不应该得到它,即求取利益的行为必须接受道德理性的审视,得到利益的方法是否正当。这些价值观都融入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互惠共赢、合作共赢与中国传统义利观中“义”为上,“利”为下的价值观相符,证明了中国提出经济共赢的理念完全是通过基于道义的合理判读,而不是全部考虑自身的利益。中国是一个极富责任感的国家,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真正怀有共同发展的愿望,认为这才是符合道义的。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着和合文化、天下大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中国传统义利观,是融合了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精华的先进理论,值得倡导。

参考文献

[1]洪福,张金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综述[J].学理论,2021(05):7-9.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