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淮安中考卷上出了一道题,联系《骆驼祥子》和《简·爱》作品,简要分析祥子和简·爱对待命运的态度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给的是:面对命运的压迫,祥子最后屈服的,投降了,他不再有梦想,不再认真拉车,变成了一个好占便宜,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面对命运的压迫简·爱从没有屈服,无论是舅母的欺侮,孤儿院的冷酷对待,还是罗切斯特已婚的打击,她都自强自立,自尊自重,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勇敢面对,勇于奋斗。
这道题目的出现,让我觉得这个出题人没读过什么书吧!给的这个参考答案看似也十分的完美,但是我认为这两个人物完全不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简·爱》是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女主人公简·爱是牧师家庭的孩子,从小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盖茨海德府,不久舅舅去世,舅妈十分不喜欢她,表哥约翰·里德时欺侮她。有一次她躲在书房里偷偷看书被表哥殴打,还被舅妈关进了舅舅入殓时的红房子,被吓得病倒一场。
后来她被送到了洛伍德孤儿院。在这里,虽然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但是简·爱可以学习和吃得上饭,还交到了好朋友海伦和谭波尔,后来海伦因流行病伤寒去世,谭波尔结婚,孤独的简·爱登报求职,准备离开孤儿院。
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教导罗切斯特的私生子阿黛尔,并且还和庄园主人罗切斯特相爱,准备结婚。但是婚礼现场被梅森带来律师破坏,因为他的姐姐就是罗切斯特的合法妻子,虽然她有遗传精神病史,但她还活着,并且就生活在庄园里面。
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庄园,去到惠特克劳斯,但很不幸在车上丢失了自己的包裹,差点饿死,不过又幸运的被沼泽山庄的主人圣·约翰所救,圣·约翰还给她谋到了一个农村教师的职位,期间她还继承了叔父给她的一笔遗产。
最后,简·爱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回到了桑菲尔德庄园,但这个地方已经成为了废墟,因为罗切斯特的妻了烧毁了整个庄园,罗切斯特为了救她,丢失了一又手臂,和一双眼晴。
但简·爱依然选择嫁给了罗切斯特并且与他在芬丁庄园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的英国,这个时期的英国,是空前绝后的世界工厂,1860年到1870年,英国的工业增长了23倍,国民收入增加了10倍,城市化率达到了62.3%。
雷军说:“站上风口上,猪都能飞。”

对于英国来说19世纪整个时代都是繁荣盛世,人们可以通过勤奋、努力等就可以实现物质上的成功,如果愿意还可以帮助别人,简·爱就在每次遭遇挫折的时候都有人帮助。
简·爱遇到的挫折我承认,但是相比较于骆驼祥子,他们之间遇到的困难与痛苦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更不能用遇到困难时的人生态度来比较。
驼骆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生活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的人力车夫。
中国的20世纪20年代,内有军阀派系林立,战乱频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堪比春秋混战,外有先强大起来的英美等国虎视眈眈,老百姓是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祥子就是失去土地以后来到北平拉车,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来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新生活。
他满怀希望租用仁和车厂的车用三年苦干拼出了人生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但是为了多赚两块钱,他被因军阀混战到处抓人的大兵,连人带车全都被抓走。不久,大兵们打了败战,祥子也趁机牵了三匹骆驼偷偷逃回了北平。
逃回北平后的祥子,拉起了包月,日子稍有好转,但是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他的梦想又破灭了。
命运的齿轮并没有这样放过祥子,他被虎妞引诱,不得不娶了虎妞。虎妞给祥子买了一辆车,眼看着日子似乎好了些,但是不幸又来了,虎妞因为难产而死,强子只好卖掉了自己的车给虎妞办了丧事。祥子又一次失去了自己的车。
虎妞去世以后,小福子曾给了祥子一些安慰,曹先生也回来了,祥子又拉上的包月,他曾想带着小福子一起向着幸福生活去努力,但是很不幸,小福子被父亲再次卖了,卖到了最低级的妓院——白房子,最终小福子无法忍受上吊自杀。
失去了所有希望的祥子心灰意冷,从此不再有梦想,不再认真拉车,变成了一个好占便宜,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你们觉得祥子他的人生态度再好,再努力,他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同样是人力车夫的老马,他一生都好强,心眼好,热心肠,具有老北京的人情世故,但是71岁了还在拉车,他的儿子死在了军阀混战的战场上,唯一的孙子小马生病因为没有钱医治而死在自己的怀里,而他自己最后也不得不已卖掉了自己的车,在街上摆摊卖茶和烧饼,病死在街头。
或许他们还是有一定自由的,但是贫穷却剥夺了他们可怜的自由。达官贵人可能还能保住一息尚存,但是平常百姓却只能东躲西藏,颠沛流离,过着极其痛苦的生活。
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上,它就是一座大山。
从祥子、老马、小福子、虎妞这些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车轮,如何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辗成了血泥。
所以,把“简·爱”和“骆驼祥子”放在一起对比人生态度的老师们,你们出这个题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学生也许知道这后面的背景吗?
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让一群不读书的老师,拼命去教一群要读书,想读书,求知若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