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黄国平的论文致谢章节火遍全网,他出身贫困,历经千辛万苦,一步步走出山村,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人生历程,贴合大部分农村出身80后这代人的背景,从他身上多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的一个乡村,那里有山有水,环境优美土地肥沃,但是大家日子过得却很贫穷。从小就听老师说,我们是万里长江第一县,有古城墙和朱德故居,人杰地灵,而就这古城墙,也是在我考上初中进城住校以后才得一见。
我高中的学校,校门口是一条垂直的小街,出校门沿小街往江边走大约300米,就到了古城楼,穿过门楼往下到江边有百十来个台阶,夏日晚自习后,我们偶尔会翻出学校的围墙,到水边纳凉。
那时候同学们的家庭条件大多都不好,没有对名牌的攀比,也不太在意谁的衣服上有个补丁,一个班60来个同学,农村出身的约占一半。我那时候很羡慕我的同桌有一辆28大杠的自行车,但是我因为身高不够,骑不上去,也不会骑,很是自卑了一阵。在那个物质并不充分发达的时代,虽然城里同学在衣食方面并不比我们优越多少,城乡差距仍是很明显的。我记忆深刻的一次,是我父母进城卖了家里种的仔姜,挑着卖货的扁担和箩筐进校到教室门口来看望我,交给我那个周的生活费,教室里同学们投来的目光,让我觉得脸上发烫。那瞬间的自卑,虽然多年以后每次回想起来,都恨不得给自己两巴掌,但当时的场景,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吃过没有学历的苦,所以在我和我妹妹身上倾注了所有的期望,对我们严格要求。我到今天仍然记得,初二期末考试,因为成绩从年级前十滑到了年级大概第五十名,我母亲在家长会后在寝室里把我骂哭。我也感谢我的初中班主任肖思洁老师,在中考前几天我最紧张的时候,她安慰我说:如果你都考不上,那我们南二中就没有人能考得上!就是这句话,坚定了我的信心,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从中学到大学的课本里,有很多批判科举制度的论点,那时候的我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考试的时候按照标准答案写上去。我不是想说我们以前读的都是八股文,相反我认为,科举制度可能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因为它给了社会底层从渺小走向伟大的希望,一个通过自己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甚至几代人命运的希望!如今,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仍然应该是社会坚守的底线,否则,像黄国平这样的人,像我和很多我同学这样的人,可能这辈子都无法走出农村。
通过读书考大学,我走出了农村,也仍然是个普通人,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放在成都或者任何类似的城市,都有千百万个我这样的人,我们做着平凡的工作,结婚生子,买车买房,正是千百万个这样的家庭,支撑起社会在前进!而这一切,来源于时代的进步,和中国人骨子里对教育的重视。
朋友圈看到一句话,说教育不一定改变命运,至少可以改善命运,深以为然,作为标题,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