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他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人争夺。
【道德经中理解思维方式】:
一句网络流行语说: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就一定会失去不该失去的;
这是得到与失去的辩证。
享受了不该享受的享受,就一定要忍受不该忍受的忍受。
这是享受与忍受的辩证;
爱的对立面是恨;
高的对立面是低;
长的对立面是短;
。。。。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辩证却又相辅相成的。
相反相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对立统一性,矛盾双方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例如相反相成就是这个意思。所有这句话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相反相成,表示相对立的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且相互依赖。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以自己的对立方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对方,它自己也将不会存在。“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比如,一块磁铁总有南北两极,这两极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即使将它切断、打碎,它仍然是南北两极同时存在,要想得到只有南极而没有北极,或者只有北极而没有南极的单磁极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的一极磁性消除了,那么它的另一极磁性也将同时消失。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说的正是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正因为是冤家,是对立面,它们才能聚集在一起,共同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
善恶也是如此。人们总是好善憎恶,总希望这世上只有善人没有恶人,可是,从哲学上讲,没恶人,还真没有善人!
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善恶也是变动不居的。此时地之善,可能是彼时地之恶。如女子缠足,在古时为善为美,在今时为丑为恶,又如男女之大防,男女七岁不同席,今天来看这些规定,都觉得太过分,不合人性。
还有因为私奔而把一对情侣私刑处死,古时是天经地义,今天则是灭绝人性!
“相反相成”能让我们深刻全面地认识世界。恶与非,能从反面促成善与是的存在发展。我们最厌恶痛恨的罪恶事物,自然也有其存在价值,也对人类有益。所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敌为友,变假恶丑为真善美,就有了特别重大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改造日本战犯,改造国民党战犯,真是人类史上空前的壮举。现在美日联手,再拉上一群小弟与中国为敌,但中国有这个智慧和勇气,定能化敌为友,或是在与敌共舞之中,成就壮大自己,最后让敌不得不与我为友。
反对假恶丑,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消除它们。人类社会再和谐,个人矛盾冲突也免不了,即使到了大同社会,没有了贫富差别和政治革命文化冲突,世上还是有负能量,也不能指望人人都成为圣贤。
“相反相成”也不会过时。每个人的使命,社会的责任,也还是在与各种假恶丑的斗争中,约束完善人性,发展提高社会。
没有了死亡,生的意义也大打折扣。我们在渴望真善美之时,确实应当换个思路去看待假恶丑了。
既然“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在仁义而智慧的应对之中,压缩“反”的空间,张大“正”的力量,在正反的斗争中求得我们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