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分命和运,命不能选,运可以改变和创造,所以这个命运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改造,因为掌握运气就可以改变命运,要想改变命运,就要付出努力。
每一天向自己的头脑中注入积极的想法。有时我们可能会随机地想到一些消极的想法,然后它们给我们的行动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有意识地去选择正确的语言和行动要求我们有意识去选择正确的思想。比如,每天清晨醒来时对自己说,“每一天,不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我都变得越来越好。”
不要想太多,立刻行动。对面前的选择举棋不定,这是许多人经常会碰到的情况。事实上,最糟糕的决定是不做决定。成功来自于好的判断;好的判断来自于经验;经验来自于糟糕的判断。所以,即便你现在作出了一个糟糕的判断,它最终会将你引向好的判断力,只要你吸取了教训。

唐高宗时,卢照邻精于诗文,深通儒道,是当世的大才。
卢照邻虽出身贫寒,但他立志要有一番作为,以改变自身的窘状。他对此并不矫情,公开对好友说:
“人道读书人不言钱,说了就好像庸俗了,为什么对读书人这么苛刻呢?谁都渴望过上好日子,我更想摆脱贫穷啊!
为了早日当上官,卢照邻苦修学问。他以儒学见长,为此他向高宗上书,建议以儒术治理国家。他在上书中说:
“孔子讲究仁爱,反对暴政,陛下当效仿孔子,为政宜缓。
唐高宗此时正大力推行吏治,一切从严,他看了卢照邻的上书十分反感,说:
“这个人看不清形势,盲目主张宽大仁爱,不是什么好主意。他的文章虽写得有声有色,但并不实用啊!
卢照邻从此仕途无望,虽几经努力,最后仍一无所获。

卢照邻的生计日益困难,穷得有时断炊,他自叹命运不公,精神也变得十分颓废。
一日,一位朋友来看望他,到了吃饭的时间,卢照邻却无米下锅,他悲痛地和朋友说了自己的惨状,又激愤道:
“我枉读诗书了,早知填不饱肚子,我还读书写字干什么呢?
朋友同情他,安慰说:
“孔子尚有落难无米之时,何况我等读书人呢?这也许是上天在考验我们的意志,你还是忍耐些吧。
武则天当政时,卢照邻穷困无着,又燃起了当官的欲望。他兴高采烈地把好友找来,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从前的皇上不喜欢儒术,而我不知内情,以致屡谏不中。这些年来我钻研黄老之学,现在可以派上用场了。
好友不同意他的看法,说:
“当今圣上崇尚法治,用刑严酷,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圣上又怎会喜欢呢?你要有出头之日,当不要以此进言劝谏。
卢照邻颇为自信,于是他不改初衷,给武则天上书说:
“黄老之学乃大智者所为,看似随意,镜鉴实则深有奥妙。陛下亦是大智雄才,可以此法再创盛世。

任用酷吏,排除异己,自不会对卢照邻的谏言加以赏识。卢照邻久候无音,顿时绝望了。
卢照邻病倒在床,暗自哭泣,他对探视自己的朋友说:
“我一生苦读诗书,自信学问有成,又怎会有此厄运?我并不想大富大贵,只求温饱,谁知这个也做不到啊!
朋友和他一同流泪,只是摇头。
一位隐士闻知卢照邻的遭遇,专门前来拜访他。卢照邻叙说了自己的不幸,隐士开导他说:
“你怨天骂地,恨命运的不公,是因为你过分看重自己的才能。你越是这样,痛苦就越深,受伤的只能是你自己。你也是凡夫俗子一个,千万别高估了自己,否则你就永远无法平息心中的怨气。
卢照邻与隐士争辩,隐士只是叹息。隐士走后,卢照邻不屑地说:
“贫苦难耐,哪能像他说得那样轻松呢?我是深受其苦啊!
卢照邻精神痛苦,身体更见虚弱;他的诗文语多悲凉,就是这种心境的间接表露。

一日,有人求他做诗,他当时情绪低落,不耐烦地说:
“我一个穷困之人,不会那风雅之事,你找错人了。
来人见他无端发怒,也怨声说:
“我慕名而来,诚心求教,不想你竟是这等俗人,看来我真是找错人了。
来人拂袖而走,卢照邻竟气得几天吃不下饭去,他喃喃自语道:
“我生不逢时,竟被人嘲笑讥讽,我卢照邻天生就是这个命吗?
到了晚年,卢照邻闲居在茨山脚下。他十分悲观,预先给自己挖好坟
墓,僵卧在里面,常常一待就是半日。
卢照邻喜欢追思自己的失意经历,眼见前途无望,他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最后,他写了一篇《释疾文》,与亲友诀别,自沉领水而死。

才能不等于金钱,自古有大才而命运不济、衣食不周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是令人叹息和同情的。应该看到,富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不免贫困,如果不面对这个现实,人们难以静下心来做事。对有才能的人来说,命运的不公虽然残酷,但接受也是无可奈何的;逃避和抗拒也许更无出路,连生存都难以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