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有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女子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要嫁人了,如果超过一定年限还不嫁人,就要被征收非常沉重的赋税,很多父母都只能硬着头皮,将自己的孩子嫁出去。
在一些穷苦人家当中,女孩儿们有可能不是,嫁给所谓门当户对的男孩,而是要被卖到大户人家去做小妾,这样一来,她们的人生就会陷入无尽的黑暗当中。对古人来说,嫁给谁根本就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们在新婚当夜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对象长什么样,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女子的贞操,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让这个女孩,在嫁到夫家之前守规矩。

当这些女孩儿结婚以后,她们就要过上洗衣、做饭、生娃的日子,哪怕只有十几岁的年纪,她们也得承担起一个母亲的重任。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决定的,第一个原因是国家政策的问题。很多古代君王为了能够丰富劳动力的数量,于是要求自己的百姓,在十三四岁左右的时候,一定要将孩子给嫁出去,这样才能够实现人口的高速繁衍,而且在一些动荡时期,如果国家人口数量锐减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结婚年龄提前的情况。
第二个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我国古代采用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也就意味着哪个家庭的人员众多,那么它能够创造的经济收入也就更高。尤其是一些男孩多的家庭,他们能够创造的收益成本也会更高,而且按照古代的征兵以及收税制度来看,家庭数量庞大的,可以受到一些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虽然缴纳的赋税也会比别人多一些,但是他们能够生产出来的粮食也会更多。

其次就是古代的医疗水平问题带来的局限性,在我国古代能够健康地活到三四十岁,就已经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了。随着医术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寿命才不断地延长,在古代能够活到六七十岁简直就是奇迹,因此在当时来说能够真正意义上,活到六七十岁的人都是十分被人尊重的。由于医疗水平低下,因此这些人在生孩子的过程当中,也很可能会出现孕妇或者婴儿死亡的情况,但是古代更多的是选择留孩子,不留大人的做法,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国家的生育率,家庭的人口数量维持平衡,很多的女人在生育的过程当中可能被舍弃了。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女性想要正常地生出一个,孩子是非常艰难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越早结婚自然也对提高人口生育率,有着越多的保障,因此古代社会提倡的是早婚早育的原则,而且古代女子并没有像现在一样,有着这么高的学历,她们更多的是学习一些,刺绣、洗衣、做饭的技能,然后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要嫁给自己的丈夫,伺候丈夫相夫教子。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女子压根就不懂得为自己的自由去争取权益,她们能做的就是乖乖按照父母,规划好的人生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或许她们也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想要闯出一些名堂,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可是在大环境的压迫之下,女子不能够有太多自己的想法,除了唐朝武则天时期,对女性思想解放起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在这以后,女性又再度被套上了思想的枷锁。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即便她们想要挣脱束缚做自己,但是受到层层精神折磨和压力的束缚,她们也只能是乖乖接受命运的不公。而她们13岁结婚不仅仅是国家的要求,也是父母给她们的人生规划,因此没有选择权的她们也只能选择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