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68年出生的,属相是猴,去年十一月已经退休。如今有够用的养老金,过着衣食无忧的退休生活,心里还是很满足的。
我从小出生在农村,那时候一大家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和弟弟,大伯大伯母,大伯在县城工作,属于公家人,堂姐堂哥堂弟姊妹六个,我记事时大堂姐已经出嫁,全家十二口人吃饭,记忆中常常是粗细粮搭配的馒头,冷了硬邦邦的啃不动,饭不是玉米榛子就是搅团,连小麦面和玉米面混合的面条都很少吃。但大人们从天明忙到天黑,依然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母亲觉得这样的日子再生孩子会饿死的,也没有盼头,所以,生下弟弟之后,坚决终止了生育,再没有生孩子,因为同龄人大多四个至少三个孩子,妈妈说当时给她发了一个生育卡片,她作废了。正是因为妈妈的明智选择,才有了后来能坚持下去读书的我和弟弟,尤其是我,我们同村的女孩子,基本都上几年学后,就陆续不上了,要么是帮父母带弟弟妹妹,要么是帮家里干活,早早寻了婆家。妈妈思想进步,做到了少生优生,幸福一生,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幸福的晚年。
后来,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我们一大家人才分成了两家人。直到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父母勤劳肯干,我们全家才过上了能全年有细粮吃饱肚子的生活,家里喂上两头猪,过年的时候杀了卖钱,留给自己的猪头,下水,也足够敞开了吃,而且父母亲会爛一大白坛子臊子,足够吃一年,至此我们终于过上了一年有肉有白面吃的日子。
那时大堂哥已经在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考上了大学,一时轰动,且毕业后顺利留校,二堂哥正在上大学,外人眼里遥不可及的大学生就在我身边,父亲农闲时节外出谋生,母亲时常鼓励我们姐弟俩向堂哥学习,考上大学,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说她辛苦点就算了,不能让我们再和他们一样。
我上初中时,表姑家的表哥在初中教书,对父母说,女孩子考个小中专就可以是城市户口了,毕业了国家分配工作,挺好的。可那时候一个学校就考上一两个,两三个,表哥说,我虽然学习不错,但不是最拔尖的,考上有难度,当时是不允许复读生考小中专的。所以,初三上了一学期后,让我留级到初二,把基础打扎实,初三了冲刺小中专,但后来虽然过了初选线,终究还是没有考上小中专,只好上了高中。
所以我一直很崇拜考上小中专的人,以至于后来别人给我介绍对象,说是小中专毕业的,我肃然起敬,莫名的有好感,他就成了我的老公,这是题外话
上高中后,我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是我的唯一目标。有些同学私底下谈恋爱,比如我的同桌,我怕她影响我学习,我就找班主任给我调换座位,当然没有给老师说真实的原因,但老师痛快的答应了,第二天就把我换到了第一排,幸好我个子不高,不影响后面的同学。至今依然怀念那个老师,他已经去世几年了。
高中分科后,我选择了文科,因为物理我实在学不懂。到高三后,学校一个文科班,连同复读生总共118人,在实验楼的一个大教室里。那时的学习全靠自己,同学们都很用功,每个人目的都很明确。但现实很残酷,预选只能留四十人参加高考,我有幸预选上了。
那年我们四十个人里,包括复读生只考上了七个同学,一个本科,一个大专,其余的都是中专,现在看来上中专的可能是没有报大专吧,因为大专都是师范,中专有银行学校,财经学校,还有一个女同学上了警校,毕业后进了公检法系统,现在是法官,他们都是混的很好的呢!
我虽然预选上了,但还是没有上录取线,差了八分。第二年自然去复读,压力山大,比以前更刻苦了,晚自习后,学校就把教室的电灯统一关了。我们自己用空墨水瓶做的煤油灯,每周末去商店灌一葡萄糖瓶子煤油放在桌子下面,随时补充煤油灯,一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十二点以前从来没睡过觉,回宿舍后,每个人都是两个黑鼻孔,互相打趣着洗洗才睡,一倒下就沉沉地睡着了。
天气暖和后,由于文科记忆的东西多,我们会去老师们办公室窗下,就着射出来的灯光看书,我们悄悄的看书,悄悄的翻书,唯恐老师发现了,但直到我们离开,老师从来没有关过灯,也从来没有出门驱赶我们,我觉得老师也是被我们努力学习的样子感动了吧!感谢为我们永远留着一盏灯照亮的可敬的老师!
功夫不负有心人,复读一年后,1988年我终于以超过分数线十九分的成绩考上了地区师范院校的大专。很满足,也很满意,转了户口,终于成了人人羡慕的城市户口,那时候上大学都是免费的,而且师范院校有生活补助,女孩子都把粮票用不完,可以送给男同学,也可以卖给需要的同学。两年大学生活,几乎没有花费家里多钱,除了买衣服和生活用品,父母总是乐意给我钱,那时家里条件慢慢好起来了,我还用自己积攒的钱学着给爸爸妈妈弟弟各织了一件毛衣和一条围巾。
毕业后,从城市一下子分配到乡镇中学,条件很差,我还是在毗邻县城的乡镇,住的还是三层的楼房,是旱楼,没有上下水,水龙头在楼下,上厕所也在楼下的校园角落。偏远的乡镇农村学校条件更差。一天两顿饭,吃住在学校,伙食只是仅仅维持着温饱而已,偶尔改善生活,吃一顿臊子面,其余时间均是素面条和馒头,蔬菜很少,好在我们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也能适应。工资很低,七月底报到,八月底开学,大约一月左右补发了三个月的工资,三百多元,周末回家给爸爸五十,妈妈五十,弟弟上高中,回来给了十元,弟弟高兴的装在衣服兜兜里,一会儿摸摸,生怕从裤兜里掉出来。剩下的给自己买了新床单新被罩,买了几件新衣服,还买了一个人造革的皮包,一双高跟皮鞋。现在想想真好笑啊!
上中专的同学,比如上银行学校的同学较多,没有回县上,几个同学都分配在市里的各个银行,有一个分配在市人行,那条件那待遇,和我们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工作几年后,时不时有同学从教学一线调到教育局工作,或者直接调离教育系统,有个女同学,她舅在政府工作,可能有权吧,具体是什么职位不清楚,把她调到一个乡镇政府任妇联主任,伴随着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召开,提拔了不少女干部,她直接就成了副镇长,后来一路成长,成为我们县的副县长。总之,离开教学一线的,不管是在教育局下属单位还是其他部门,其他学校的,都有了一官半职,早早退二线了,拿着全额工资,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一直留在教学一线工作的,大多数是家里没有关系的,也有的是适应了学校的工作。尽管清贫,但学校工作自己干自己的,人事关系相对简单,也是乐在其中。
我们毕业三年后,1993年直接认定二级教师,但我们县上从94年到98年职称评定停了,等1999年恢复的时候,我们正好该评中级了,可前面还有一大波人,他们教龄长,年龄大,等他们评上之后,县上人劳局又来了一个岗位设制,中级职称的岗位所剩无几,那几年退休一个,腾出一个岗位,评上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经常一个岗位十几个人竞争,量化积分相差都是小数点后几位,弄的人为评个职称焦头烂额,一度时期我都想放弃了,难道二级教师还不允许退休了吗?直到后来才逐步评上了中级职称,等到该评高级职称的时候,又是僧多粥少,况且接近退休年龄,实在劳不起那个神了,也就放弃了,所以我们去年退休的四位女老师都是中级职称,退休费也没有传说中那么高。
退休后冷静地回想起来,作为八十年代考上大学的天子骄子们,做了教师的其实一生都很清贫,只是近几年工资上涨,待遇差距缩小,评上高级职称的,工资虽然高一些,但也是辛辛苦苦熬过来的,十分不易,一生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并没有达到有人羡慕嫉妒恨的地步。与其他职业相比,挣的钱少,无权无势,社会地位也比较低。
如今终于退休了,还是很欣慰的,感谢曾经如此努力的自己,没有放弃,实现了父母让我脱离土里刨食的愿望,感谢党和政府,退休后给了我们体面的养老金,让我们能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