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评价观点态度“三要求”:
1.明确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通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原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 观点: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步骤二 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步骤三 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典型例题】
(2014·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观点态度的把握。诗歌是凭借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如果写“悲”,就要抓住“卷帘尽放春愁去”的忧愁,“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的孤独,“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的惋惜,“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的惆怅。写“喜”,可以抓住“春愁去”的畅快,“对黄鹂语”的悠闲,看到无人处的“絮影香”的惊喜,“梨花雨”的沉醉。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写。
答案:(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误区一: 概念不清,将“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混为一谈。
不少考生在答题时,分不清“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两个概念,将诗歌内在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与外在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作品风格混为一谈。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混淆“意境”“意象”“情景”“景象”“画面”和“心境”“心情”“情怀”“感情”“情味”等一系列概念的实质。这是由于没有掌握相关的诗歌鉴赏基础知识所致。“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文已经说过,建议这些考生迅速补上这一课。只要翻一翻文学艺术创作辞典,这类问题不算问题,不难解决。
误区二:走向极端,认为“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必须截然分开。
除了上述的情形之外,还有些考生片面的认为,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不能涉及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作品风格的。其实,完全不是这回事儿。任何文学作品都存在“内容”和“形式”两个范畴: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的,没有形式便没有内容。只是,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分清表达的侧重点。如:
07福建卷:(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而湖南卷的题目是: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表述文字相差无几,其实质乃天壤之别:前者考查内容“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而后者考查形式“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老百姓有句俗话“听话要听音儿”,作为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审清题意,正确理解命题意图。明乎此,在组织语言表述鉴赏题答案时,一定要分清表达的侧重点,别把话说反了。
误区三:浅尝辄止,没有领会题目的内在实质。
“情、景结合分析”、“展现怎样的画面”、 “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景象或意境)”等,殊途同归,讲的都是诗歌的“意境”问题。
画面,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呈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它实际上是情景、景象和意境的代名词和同义语。分析意境型的古诗鉴赏题,设题方式是: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词、曲)作一赏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解题时,一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力求语言优美;二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准确地体现景物的主要特点和情调;三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误区四:盲人摸象,瞎晕冒撞,认为答得越多越好。
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客观题答案是确定的,那是实的;而主观题答案不确定,那是虚的。既然是虚的,再怎么认真去读,去理解,去组织答案,也很难完全答正确。在这种错误认识指导下,思想上先就懈怠了,不是依据对诗意的正确理解,而是去凭运气,瞎晕冒撞,答哪儿是哪儿,并且认为答得越多越好。其实,越是主观题,越要刻意追求答案的客观化,要依据题意用简明的语言组织答案。这样才能保证别人晕时你清醒,得分自然比别人高。
误区五:不会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前边说过,鉴赏题的命题表达形式常常是:“请结合全诗赏析”“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等等。但到底该怎样“结合”,许多同学不明就里,一头雾水。笔者认为,一个“赏析”型的诗歌鉴赏题,就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议论文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阐明道理,答鉴赏题也一样。只是,你要证明的“论点”,是题目中命题人要你“赏析”的那个要点,而你要找的“论据”,就是所鉴赏的诗歌中能体现命题要点的相应材料。它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诗,一种修辞或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些“材料”去具体证明“要点”的过程就是“结合”,只是,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说具体。是否管用,不妨一试?
误区六:赏析“诗眼、词眼、关键字(词、句)”等,应高度重视细枝末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