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蔡元培,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4年02月28日 阅读 (72)

1935年9月7日,蔡元培虚数70岁前夕,他原在北大的同事胡适、蒋梦麟,及学生赵太侔、罗家伦等人,联名给蔡元培写了一封长信。也是透过这封信,世人才知道:一生为国家、学术劳瘁的蔡元培,年逾古稀竟一直在租房子住。

以下是这封信的节选部分:

“我们知道先生(蔡元培)为国家、为学术劳瘁了一生,至今还没有一所房屋,所以不但全家人租人家的房子住,就是书籍,也还分散在北平、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因此我们商议这回献给先生的寿礼,是先生此时最缺少的一所住宅,藏书的房屋……我们希望先生把这所大家献奉的房屋,用作颐养、著作的地方,同时也可看作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物……”

原来,了解到蔡元培全家一直只能租房住的情况后,胡适等想以寿礼的方式,动员各方捐资买下一套房子送给蔡元培一家。实际上,在此之前,几乎每隔一年,蔡元培一家都得搬一两次家,这种频繁的搬迁,对于已进入老年的蔡元培而言,生活上多少造成了不便。

如何评价蔡元培,他是一个怎样的人(1)

蔡元培

在思考近四个月以后,蔡元培终于提笔回信,表示愿意接受馈赠。但可惜的是,最终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这项提议一直未能实现,从此,蔡元培便也失去了“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最后一次机会。

1937年10月,蔡元培全家搬到上海华山路寓所,一个月后,为躲避战乱,他们又南下香港。直至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病逝时,蔡元培仍旧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从生活上来讲,对于这一切,蔡元培虽不免觉得遗憾,但却并不后悔。

蔡元培之所以说“不后悔”,是因为一辈子未置产业,这恰恰实现了自己"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的理想。但从生活层面而言,一辈子租房,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居所,总不免有寄人篱下之感。这点,不论是蔡元培还是家人,应该都有很深的感触。

我们从已知的资料中获悉,仅1928年到1937年,这9年里,蔡元培几乎每一年就要搬家一次。仅在上海的租房次数,就多达五次。也就是说,蔡元培仅仅在上海生活的这段时间,就曾搬了五个住处,这五处分别是:慕尔呜路升平街243号、极司非尔路49号、静安寺路静安54号、愚园路884号、海格路175号。

而这时的蔡元培,已经是个年过花甲甚至古稀的老人。这种搬迁,对于蔡元培而言,无疑是耗损心力的,对老人的身体也极为不利。

从个人成就来说,蔡元培的一生,无疑是璀璨夺目的。

蔡元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学贯中西的文化界大家,17岁时,考取秀才,22岁时中举人,23岁成为贡士,25岁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套用今天的话来讲,蔡元培算是一个骨灰级的学霸。

相比学业,蔡元培的事业也是“开了挂”般的精彩,他出任过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和北大校长等等要职。

在这些职位上, 蔡元培也为教育事业做出过非凡的贡献。仅在北大任校长期间,他对北大进行的教育改革,就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蔡元培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大学的学术精神得以奠定,也因此,北大才得以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

为了让当时的北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他既聘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也请筹安会的刘师培,复辟派的辜鸿铭;既聘主张白话文的胡适,也请反对白话文的黄侃;既聘“只手打孔家店”的吴虞,也请坚持尊孔复古的陈汉章。

在蔡元培的大刀阔斧改革下,北大真正实现了“包罗万象,百花齐放”。蔡元培将全部心力放在治学上,他反对学生为“做官”而学,努力引导学生:“为研究高深学问”、“求学”而学。

如何评价蔡元培,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

蔡元培(左二)与胡适、李大钊、蒋梦麟

为了以身作则,同时,更好地将所有时间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在此期间,蔡元培还发起成立“进德会”,规定“八戒”: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做官、不当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而这“八戒”,蔡元培自始至终都没有违背过。

蔡元培的一生从不为官、不为富,只求严谨治学,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贡献。蔡元培的理想,是将中国的教育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水平。他的一生也一直在为此努力,为了实现理想,蔡元培几乎终其一生都在奋战。

蔡元培的奋战方式之一是:辞职,他一生共辞职20多次,这是蔡元培与当时政府对抗的独有方式。在任北大校长期间,蔡元培就曾七次辞职(一说八次)。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发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

如何评价蔡元培,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

五四运动时期资料图

五四运动时期,北大部分学生被捕,蔡元培每日奔波救助被捕学生,在他的斡旋下,被捕学生终于悉数获释。

但学生获救的第二天,蔡元培就亲自找到当时民国总统徐世昌,并递送辞北大校长信。随即,他还发表了著名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

在宣言中,蔡元培大喊着:我绝对不能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

每一次辞职,表面看是蔡元培的放弃,实际上却是他对理想的坚持。他用辞职的方式,在理想和现实里博弈,对于当时的民国政府而言,蔡元培无疑是一块硬馒头,但对于教育界而言,蔡元培是一块独一无二的瑰宝。正是因为蔡元培的努力和坚持,当时的中国,才得以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

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