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照着卦气图来写成的。
传说中汉代孟喜传下来的卦气图,实际上是中华文明最伟大的一幅太阳历卦序图。
在这幅图上,六十四卦与二十四节气搭配,卦象与节气对应得严丝合缝。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与清明对应的卦是《讼》卦。
然而在汉代以前,二十四节气和今天的顺序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清明和谷雨这两个节气就是相反的。
公元85年,东汉朝廷才把它们的位置对调,并沿用至今(下图可见)。
也就是说,在卦气图上,与《讼》卦对应的节气实际上是谷雨。《讼》的上卦为天,下卦坎为雨,正是谷风布雨之象,卦象与物候完美吻合。
至于清明节,对应的卦象则是《革》卦。
《革》卦,上卦兑为泽,下卦离为火,是“泽中有火”之象。
我们说过,这个“泽”,不是普通的沼泽,而是古人观察天象的灵沼。
这个“火”,也不是普通的火,而是天上的龙星大火。
当“泽中有火”之时,表示龙星开始升上天空,映照在灵沼中。
古人是根据龙星的运行来制定历法节气的。
《周易》一开篇就屡屡提到了“龙”,正是古人根据龙星来“治历明时”的传统写照。
清明节本在夏历三月中,正是建辰之月。
辰,正是龙星房宿之名,又是大火之名。
【說文】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电振,民農時也。辰,房星,天时也。
季春三月黄昏,北斗建辰,斗建所指的龙星出现在东南方辰位,被古人视为是北斗龙神轩辕黄帝始生之时。
至今民谚里还有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左传·昭公四年》云“火出而毕赋”。晋杜预注:“按《左传》云:火出,於夏为三月,於商为四月,於周为五月。则火出季春建辰之月。”
三月三,原称为“上巳节”,是纪念房星大火诞生的时间。
上古时期,苍龙的房星大火是在二月春分时升上天空的,《尧典》里面就说: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说文》也说:“龙,春分而登天”。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星房宿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晚,变成了暮春三月才开始升天。
但是,上古春分龙星登天时祭祀求子的习俗,却一直传承下来,变成了上巳节时候的求子仪式。
“上巳”,指的是第一个巳日。按照干支历法,巳日一共有五个: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第一个己日指的就是己巳。
巧的是,在《革》卦的卦爻辞中,就反复出现了“己日乃孚”,“己日乃革之”的说法。
甚至有的版本还把“己日”改成了“巳日”。
这还是传承了己巳这个“上巳”的节日里面祭祀龙星的做法。
古时候的上巳节有祓禊的活动。《诗经·郑风·溱洧》就是一首描写春秋时期郑国的祓禊活动的诗歌。
《汉书·礼仪志》记载,三月的上巳日,无论是官还是民,都到水边沐浴洁净,这其实是为了模仿龙星从渊中腾空而起的仪式。
《周易》里的“或跃在渊”这句爻辞,说的正是建辰之月,龙星房宿大火从渊中跃起的月令。
或跃在渊。—《周易.建卦九四》
同样,寒食节禁火、出火、改火的习俗,同样也是与天上龙星“大火”的升天有关。
不知天文,怎么可能懂得《周易》,怎么可能理解中国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