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高考带给我们新的解读和反思仍在发酵,尤其是全国1卷作文在身份代际、历史延展和时代责任上的新型关系和纵深思考让我们记忆犹新。
2018年作文材料回放: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材料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主线和历史洪流中,将个人成长与家国民族和时代使命深刻关联,增强了自身个体在纵深时代背景下的际遇感、荣誉感、使命感,更容易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不忘初心,接力奋斗、与祖国“青山一道同风雨”,全力以赴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在追梦中圆梦,在圆梦中继续追梦,在继续追梦中将它沉淀为我们生命中或下一代中最美的梦。
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和往年作文材料的相比,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18年作文材料具有五大趋势:
1、主题更具切身性——选取和当代中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热点事件,把这种对现实的认知和感悟放在时代的背景中,真实地体现出同学们的价值判断、时代情怀和责任梦想。
2、主题更具开放性——裸其奥义,显其真髓,把话题直接摆到面前,让考生自由选择,梳理关系,筛选角度,以文显情,以文化人,以文载德。
3、主题更具辩证性——寻求“多元多维”突破,找到彼此联系,不是“非此即彼”“非白即黑”,而是深度思考后的理性分析。
4、主题更具时代性——关联自身,涉及家国,融入世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的梦想。
5、主题更具深刻性——口吐莲花式的作秀已经过时,得势不得分,更需要辩证分析、深入本质、剖析内因,审美、思想与价值情怀并举。
2018年的全国1卷作文强烈地体现了个体命运与家国责任和时代使命的关系。从古到今,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情怀,至今未曾中断,还历久弥新,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品质,这是我们青年的风骨和担当,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一、个体生命与时代烙印
全国1卷的第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这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诞生,更是承载了新世纪美好愿景的一代,在特殊时代下,这些个体生命具有了时代的归属性和使命性。
二、个体记忆与时代荣辱
正如全国1卷中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汶川地震这是祖国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中国四川汶川遭遇了里氏8.0级大地震。仅仅5分钟,一座美丽的城市化作一片废墟。七万同胞罹难,二十多万人受伤,数百万人丧失家园。这一天,让每个中国人刻苦铭心。虽然汶川强震过去了,曾经的灾难给我们带来悲痛的回忆,但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和力量。
而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到北京,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正在向世界绽露出新的姿态,灾难没有让我们停下前进的步伐,而是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将荣耀刻在历史丰碑。
世纪宝宝们在灾难和荣耀中与祖国一路同行,“青山一道同风雨”。
三、个体关注与时代责任
全国1卷中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新时代呼唤个体生命更加关注社会民生与世界潮流的发展,因此这要求青年学生们不读书不行,读死书不行,不思考不行,不闻家国事不行,不担当没梦想更不行。要将个体关注和时代责任紧密结合。
四、个体成长与时代愿景
全国1卷中第二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长大成人是什么?
是指事物走向成熟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又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
成长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死亡与新生。成长中,我们会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学会自立,学会担当,学会追寻......;我们也会认识:真、假、善、恶、美、丑。 成长是有坎坷的,哪会有人没有磕磕绊绊。经历的越多,成长的越快。个人成长不只是生命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幼稚到成熟,由无知到深刻,而是生命所必须经历的全部。
在个人成长的路上,我们经历着爱,经历着亲情的守候,经历着人生的美好,经历着前途的规划,经历着未来的抉择,经历着时代的洗礼,也经历着梦想的荣光与责任的担当。所有这些便是我们成长的基石,这些基石使我们得以彰显人性,完善人格,丰腴人生。
五、个体奋斗与时代宣言
全国1卷中第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世纪宝宝长大成人后,开始了投身祖国的建设,奋斗中前进,坎坷中坚韧,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把祖国的美好愿景和时代的要求扛在肩上,继续与祖国一路同行。
然而个人的成长与自然、他人、社会、国家和时代紧密相连,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离开了国家和时代的担当,孤立的个人是无所谓“价值”的。
王海晨《孤独百年:张学良的思想人生》中这样描写张学良:“他本个人之良心,尽个人之能力,努力救中国。他始终秉承“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之古训,竭力息内争御外侮;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举行东北易帜;为结束新军阀混战,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为抗日救国,他与杨虎城将军力挽狂澜,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视国家、民族利益如生命,不惜牺牲一切;为了民族大义,无私无畏,无怨无悔。”
因此个人的成长必须与时代环境和谐发展,必须在社会和国家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学会承担责任,学会追寻梦想。
广大青年是时代使命的“接力者”,继续秉承着中国新时代的使命,走好着漫漫长征路。
广大青年是网络科技的“弄潮儿”,在急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勇立潮头,踏浪而行。
广大青年更是未来愿景的“造梦师”,把自己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因时而动,努力修身,奏响凯歌。
那么对于这样时空跨度大,纵深感强的作文材料,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应该深度辩题、理性思考和妙手著文。
宋老师认为,做到以下十六个字就可以
有收有放,大题小做,小题深做,大小合做。
有放有收,选取重要时间节点,体现你安排文章的逻辑关系。
大题小做,从材料中抽丝剥茧,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时代特征,从微观理解和剖析,不要泛泛而谈。
小题深做,选好时间节点,素材和说理要小而精,精而深,深而共鸣。
大小合作,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格局大性情大,但是落笔精准而具体,不可空谈乱谈。切不要面面俱到,否则面面都不到,要千淘万漉,点铁成金,点面结合。
比如我们可以选取熟悉的一些素材,精准落笔,深刻剖析,体现文采。
一篇《岳阳楼记》,心系苍生,忧国忧民,映衬着一颗家国情怀的伟大心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首《过零丁洋》,国破家亡,从容就义,书写着一种民族大义的忠肝义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忍辱负重,不改初衷,生死离别赴伊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狱中题壁,以身殉义,满腔热血刷污证,“中国变法未有流血者,请从嗣同始”
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去应对2019年高考的作文呢?
送同学们四个字:整——借——化——用
具体来说就是:“整”在积累,“借”在它山,“化”在改变,“用”在巧妙。
一、整
通过大量地有效阅读,整合素材、辨析观点、积累名言、完善思维逻辑,让我们的素材多元丰富。如果没有素材的积累和语言的沉淀,那无异于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同学们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题材的范围,进行有效地积淀,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的相互联系。
尤其是今年作文的趋势给我们透露出一种新的变化和暗示:不读书不行,读死书不行,不思考不行,不闻家国事不行,不担当没梦想更不行。
因此同学们要静静读书,好好积累,回归文章,彰显文质,不要耗时费力,押题猜题,它已经毫无意义,应该在写作方面多多整合素材,积累名言,唯有如此,才能有“理”有“据”,有“情”有“义”,以不变应万变。
同学们每天可以搜集和背诵一些具有主题的名言,使我们的作文更具有说服力和共鸣力。
比如:
尼采的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以往生命的辜负”
七堇年的“生命如路,需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
林清玄的“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冯梦龙的“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二、借
如果想要高效快速地提高写作水平一定不要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而是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树立标杆意识,借鉴名家大作,疯狂汲取养料,归纳写作模式,在模仿中不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当你看到有一段文字非常好,你要做的不是背诵,因为你可能没有时间背,而是要挑出你觉得可以借鉴和利用的词语,用它的优美写你的动听。
例如,当我们看到下面一段文字时:
“你是一柄丢失多久寻觅多久的小伞,你是一个不知道追求因而也不知道痛苦的快乐精灵。你当然可以骄傲你随风漂泊的惬意,当秋风轻轻地托起你,你便可以一路轻扬一路梦幻一路抒情去漫游大地。你当然可以炫耀你生命力的顽强,即使贫瘠的荒漠,即使狭冷寂寥的崖缝,你都会把生命播出希望。”
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好词美句借用下来,整合成你需要的段落,让我们的文章在借鉴中更加富有文采和意境。
比如,我们可以将上述文章通过借鉴写成如下段落:
“生命当如一株蒲公英,花谢成絮,造就漫天飞舞,穿过贫瘠的荒漠,越过狭冷的崖缝,一路轻扬,一路梦幻,以顽强的生命力将希望播出希望。”
这就是借的魅力,借要巧借,会借,善借,借好了,文章将星光闪耀。
三、化
化用现成的诗歌,进行美句再造,有放有收,骈散结合,使我们的语言更有弹性,创造出了新的形象和境界。
比如当我们读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这句诗时,就可以化用。
化用第一步“照搬”:
我们会在长风破浪中,直挂云帆,勇济沧海。
化用第二步“润色”:
我们会在长风破浪中,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带着勇敢,直挂云帆,勇济沧海。
化用第三步“扩充”:
我们会在长风破浪中,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带着勇敢,直挂云帆,勇济沧海,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因为那岸是我梦想开花的地方……
化用第四步“点缀”: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我们会在长风破浪中,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带着勇敢,直挂云帆,勇济沧海,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因为那岸是我梦想开花的地方……
这样不用费很长时间我们就能化用成一个具有主题的段落,像这样的诗句很多很多,同学们每天化用一句,作文就会更上一层。
4、用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只是堆砌型写法,没有选用、妙用、巧用,不能把素材用成精材,缺乏结构、层次和主题,因此,好的素材,都是用在“精”,用在“妙”,用在“适度”。
比如我们来欣赏一下经过选用、巧用、妙用后的精材。
“袁隆平”
以夜以继日的耕耘,圆童话般的稻田梦。
他是一位真英雄。
在平淡之初,以乡村教师之职,心怀先下饥民,不畏道险路遥;
在绚烂之极,名满天下,却归于田间,古稀之年,壮心不灭,何惧世人惑。
正如他所说:“成功无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他就是袁隆平,新时代的真英雄。用皲手茧足的坚持彰显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不畏将来,不乱于心。
学会这四个字,我们在写作时会更加游刃有余,快速突破写作的瓶颈,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