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残犹有傲霜枝里面的犹有是什么意思

2024年06月20日 阅读 (50)

苏轼一首勉励友人的诗,最后两句,千古流传。这首诗就是《赠刘景文》。在这首诗中,苏轼一方面赞美了刘景文的品格,另一方面也通过赠诗来勉励他,希望他不要意志消沉,要珍惜时间,积极向上。

此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刘季孙,字景文,也就是刘景文。两人交往甚密,友情深厚。苏东坡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人才,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苏轼赠送此诗以赞美并勉励友人。

菊残犹有傲霜枝里面的犹有是什么意思(1)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诗: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歌的大概意思是:

荷花凋谢了,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在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菊残犹有傲霜枝里面的犹有是什么意思(2)

此诗写初冬。

第一句“荷尽已无擎雨盖”,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的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这里使用对比的手法,将“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同时,“已无”与“犹有”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显示了菊花坚强、不屈不挠的形象。

这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人生态度和情感的方式,体现了苏轼的高超技艺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写残菊。菊花在秋季末仍然能够坚强地开放,展现出它的生命力和毅力。这里通过“菊残”与“犹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鼓励。

“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一个“傲”字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

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苏轼提醒刘景文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这里的“好景”指的是冬天的景色,虽然冬天给人一种萧瑟冷落的感觉,但是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这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因此诗人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叮嘱“君须记”,苏轼希望刘景文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打倒,要珍惜时间,积极向上,不要意志消沉。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

第四句“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用橙黄橘绿来形容冬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诗人用景移情,这里的“橙黄橘绿”是一个象征,代表着收获和希望。使刘景文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

诗人纯用比兴手法,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同时,苏轼希望刘景文能够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找到自己的收获和希望,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

菊残犹有傲霜枝里面的犹有是什么意思(3)

这首诗是苏轼写赠刘景文的。刘景文本是世家子弟,然而却潦倒终身,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还朝不保夕。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景文一见如故。既悯伤刘景文愁苦的处境,又希望他能够振作起来,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

总的来说,在《赠刘景文》这首诗中,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人生态度和情感,赞美了友人的品格和毅力,并鼓励他珍惜时间、积极向上。

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共鸣,充分展示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底和思想深度。

朋友们喜欢今天与您分享的这首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吗?欢迎您在评论区聊一聊您的感受。

本文为《唐韵诵读》视频文案要点,欢迎在评论区观看视频讲解。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