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亮
一个梅雨绵绵的夜晚,听一位评弹艺术家讲演苏州评弹的艺术魅力,这是1984年初夏我在杭大聆听的又一场讲座。
这位主讲人是来自上海评弹团的唐耿良先生。讲座由中文系平慧善老师主持。平老师当时正协助姜亮夫先生筹建古籍研究所。讲座安排在西教学楼(也是当时学校的行政楼)一楼的一个小教室。或许是临时安排的缘故,事先没有广告宣传。平老师白天给我们上课时顺便通知了我们,因此,那晚前来听讲的主要是中文系的师生,人数并不多。
记得那晚当我冒着细雨前往讲座教室时,邂逅了走读班的宋同学。在我的鼓动下,宋同学与我一同前往。走进教室,发现有关讲座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那时的教室不像现在配备多媒体等设备,只有一块黑板和一张讲台。我悄悄向平老师推荐,让宋同学在黑板上写一句与本次讲座相关的主题句。平老师爽快地同意了。宋同学自幼学习书法,进入杭大后,在同学中间便小有名气。此时可谓是他的用武之地。只见他在黑板上熟练地写下“衷心感谢唐耿良先生来杭大讲学与演出”二行字。其中“衷心感谢唐耿良先生”为一行,用的是行楷,“来杭大讲学与演出”又一行,用的是隶体。唐先生站在一旁,看着宋同学一笔一划地书写,未曾开讲,已是笑容满脸。
与其他讲座不同的是,这次讲座采用的是讲演结合、以演为主的方式,正如黑板上主题句中的关键词“讲学与演出”所述。
唐先生首先为我们普及苏州评弹的一些基本常识。让我们明白,苏州评弹原来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评话俗称大书,是运用苏州方言为主的曲艺形式,只说不唱,将叙事和代语融为一体。而弹词一般由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
唐先生专攻评话,当时一边在上海评弹团任职,一边兼任苏州评弹学校的辅导老师。从1980年起,他便开始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传统长篇苏州评话《三国》的音频节目,共计100 回。这部倾注了其无数心血的长篇评话《三国》,使他享誉业界内外。他的说演,嗓音甜润清雅,说表简洁明快,讲评剖析周到,事理论断分明,语言通白晓畅,富于时代气息。人物塑造注意性格逻辑,描摹评析蕴藉而有新意;话语节奏徐疾有致,听来让人感觉爽快。这些特色,在唐先生那次给我们说演的《草船借箭》这一代表性“折子书”中体现得十分鲜明。
唐先生一方面将故事中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生动而又多样地用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表演。如在说演曹操的对话时,穿插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而不像在说演诸葛亮等人物时使用苏州话。另一方面,唐先生还以说书人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唐先生所使用的苏州话,与我老家平湖方言,同属吴方言且相近。因此,于我而言,聆听这样一个边讲边演的《三国》故事,更觉得耳目一新,趣味无穷。诸葛亮的智慧,周瑜的狭隘、鲁肃的踏实,曹操的多疑,别有一番演绎在眼前。

唐耿良先生与杭大师生合影(前排左二刘操南先生、左三唐耿良先生、左四平慧善老师)。
讲座结束后,平老师又邀请唐耿良先生与听讲的部分师生合影。唐先生居中,依旧笑容可掬。他的两旁分别是刘操南先生和平慧善老师。刘操南先生前来听讲,或与唐先生同为江苏人有关(刘先生无锡人,唐先生苏州人);或与他本人爱好弹词有关,刘先生曾创作并出版《红楼梦弹词开篇集》。时任中文系副主任朱宏达老师则谦逊地站在唐先生的后面。朱老师应该是作为本次讲座主办方负责人而前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