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毓宝简介
王毓宝,1926年出生,现年93岁,著名的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
王毓宝生长在一个曲艺票友家庭,父亲王振清是个油漆工人,喜好曲艺,既会弹又会唱。主要是唱时调和京韵,经常以票友身份参加各种义务演出。王毓宝自小就常坐在小板凳上听父亲唱,兄弟姐妹几人受父亲熏陶,也非常喜欢曲艺,他们很小就会唱。年龄稍大些,有红白喜事请他父亲去唱,他们也跟着,边观摩,甚或粉墨登场,一直在受曲艺艺术的熏陶。
在兄弟姐妹几人中,王毓宝天赋最好,有一条天生脆亮的嗓子。由于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以至在她70岁时照样能登台演出,嗓子照样高亢、脆亮、好听,不嘶、不哑、不倒,每个小腔都那么圆润,要低有低,要高有高,令许多青年演员也自叹弗如。再一个天赋条件是她不怯阵,这一点比她姐姐强。姐姐小时候虽然嗓子也好,但是一上台就哆嗦、紧张,而她没事。因这两个条件,兄弟姐妹中学艺属她学得快,唱得好。六七岁时她就会唱段子了,十一、二岁时便正式登台演出,后来成为专业时调艺人。

二、对时调探索着进行改革
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时调也有一个发展过程。现在大家听到的天津时调,过去远不是这个样子。一是土腔土调,唱词粗俗、艳丽,天津味特别浓。二是题材小,唱的都是百姓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谈不上有什么思想内容。三是伴奏乐器单调,只有一把四胡和一把三弦。正因为这样,所以解放后有人说时调不能唱了,太落后了。她却说:“怎么不能唱,可以改么。只要有人写新词儿,我就能唱。”让她改曲种,她坚持不改。因为她太爱这个曲种了,舍不得丢,于是开始了对时调的改革探索。
当年,王毓宝刚入天津广播说唱团,团里也有同志主张对时调改革,不应轻易丢掉。有人就试着写新词儿,她就试着唱。其调没怎么进行大的改动,可是在电台一播,听众反应很好。《摔西瓜》、《提意见》、《想心事》、《心连心》、《军民鱼水情》等就是那个时期的 。并且在那个时期将这个曲种正式定名为天津时调,一则区别于原来的时调,二则区别于北京的时调小曲(这一曲种后来已衰落)。

三、对时调的唱腔进行改革
60年代,王毓宝又创作了歌颂王杰、刘英俊、焦裕禄的段子,并且将毛泽东诗词用时调演唱出来,效果也很好。“文化大革命”后,她又从各类戏曲剧目中选取精华,编成适合时调演唱的段子,比如《拷红》就是根据京剧编的。这个段子唱腔以“靠小调”为主,又揉进了“切五更”和“老鸳鸯调”,使老夫人和红娘各有不同的曲调,同时,个别地方还揉进了一点儿京剧腔,使整个段子曲调非常丰满。虽然故事情节听众很熟悉,然而却百听不厌。
经王毓宝革新后的天津时调,没有失去时调的味儿,特别是天津味,无论是唱腔还是唱词,都还具有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但是比起老的时调来,其唱腔婉转动听很多。内中的天津味是听众咂摸出来的,而不是直出直入地唱出来的。唱词虽然很通俗,但是不粗、不艳,能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形态,而且是地道的天津话,使人很耐听。

四、对时调的伴奏进行改革
王毓宝对时调改革的第二大功绩是改革了伴奏。时调的特点是音调比较高。过去伴奏乐器只有一个四胡和一个三弦,托不住唱腔,不好听。解放后,她尝试着伴奏方面的改革,加过小南弦、高二胡、大低音胡,研究了多少次,也试了多少次,最后她将西洋乐器的大提琴引进来,确定了四胡、三弦、笙、扬琴、大提琴的乐队组成。使高低音伴奏浑然一体,保住了唱腔,哄托了气氛,效果很好。后来其他曲种比如梅花大鼓也跟时调学习,改革了乐队。在土生土长的中国民族艺术一曲艺中引进洋乐器伴奏,王毓宝是第一个人。由此也可体现出她对艺术的不拘泥、不保守,大胆创新的改革精神。
在表演方面,王毓宝也坚持大胆创新。时调因为演唱者手中没有其他乐器辅助,所以表演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过去在演唱者面前放一张桌子,来遮挡演员只唱不动的缺陷。

五、对时调的表演进行改革
1958年王毓宝到福建前线慰问部队。有战士说,这个女高音唱得都好,就是不动。当时带队的有个吴处长,让她唱时比划比划。刚开始时,她也不习惯,手不知往哪放,也无目的地比划,动作不能配合唱腔。但她喜欢苦练、钻研,由不习惯到习惯。于是从她开始,演唱时调改为边唱边辅以动作,撤去了桌子。这样既可以使观众不感到呆板,也便于演员抒发感情,增强了艺术效果。
时调经过这样一改革,丰富了表演内容,提高和发展了演唱艺术,扩大了这一曲种的影响,使这一古老的民歌小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曲艺艺术形式。王毓宝也因此而享誉曲坛。她嗓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音色甜润,行腔自如婉转,高可入云,低可沉谷,吐字清晰悦耳,台风佳,可谓空前绝后的时调艺术家,被誉为“时调大王”绝不过分。

六、一个新曲种的诞生是众人之力
一个新生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是在众多人的努力下才能完成。在时调改革中,王文川、齐凤鸣、姚惜云、王海门等人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天津时调也凝聚了他们的智慧,王毓宝至今没有忘记他们。她说:“在革新时调中,这些老先生对我的帮助很大。”
如今,天津时调这株曲坛奇葩仍在盛开怒放,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王毓宝的弟子不仅天津有,台湾也有,英国还有她的洋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