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越战老兵,我中赤幸存二位。并且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患难与共,结成生死之交,俗称:同庚。
一位是中赤壮畲李屋的李太香,原名李大香,福建省武平县中赤壮畲人,时年二十郎当,中等身材,长相英俊。现已六十多岁,1979年参加越南自卫反击战,另一位是武平中赤万营人刘德昌今年64岁,长得精瘦,干练,军人的气质依然在他身上得以充分体现,与李太香同年参加法卡山前线自卫反击战。
刘德昌出生于万营村。一个十分偏远的农村山区,雅号“玉皇头”。
1978年,李大香同刘德昌一道参军,驻扎在江西上饶,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7师炮兵团榴炮1连。那时德昌年仅20岁,李大香21岁。怀着“保家卫国,巩固国防”的热血青年思想,将青春染得与当时胸前佩戴的大红花一样红艳。
1979年2月,中央军委抽调部分兵源补充到广州军区。刘德昌李太香部奉中央军委之命,雄赳赳,气昂昂,开赴云南法卡山,李大香被分到41军122师366团3营步兵9连,刘德昌则分在4连。
江西上饶开拔前,部队集合毕,气氛骤然紧张,因为此前大家听了新闻知道中越边境形势严峻,但真要打仗在“和平年代”还是倍感突然,连指导等首长作了战前总动员,一听说要打仗,人群骚动,个个磨拳擦掌,义愤填膺,都说“得教训小越一下”。各人自写请战书,动员大会一完乘专列至广州。
到了临战训练地(广西靖西)离边境还有一百二十多公里,由于当时越南人经常骚扰边境居民,战备阶段,当地群众对部队官兵非常好,妇女经常来营地给士兵洗衣做饭,送玉米,番薯等杂粮,有的还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蒸熟了给我部队战士吃。老百姓的支持更添了战士们对越南兵的仇恨与抗越决心。接下来部队进行了魔鬼般的训练,教官是上级派来的特务连队的,刘德昌与李大香才入伍一年,军事技能差,对他们这些年龄的人来说确实是个考验。近乎“残忍”强化训练,白天咬紧牙关,晚上蒙着被子抱头痛哭,喊娘,泪往肚里咽。将愤怒与怨气都暗暗藏在对越军的仇恨中,目的就要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每天凌晨五点起来训练,夜里军毯一摊天当被子地当床,有的背包上伏着打盹,大家手挽手唱着英雄战歌抱团取暖。以必胜信念驱除恐惧。
白天要快跑一个小时以上,有的战友跑不动了,卸下背包,教官用军用背带绑着拖也得拖着跑。就在这个残酷的特殊时刻,刘德昌与李大香结下生死之交,歃血为盟,结成不同岁的“同庚”。互相约定,无论谁牺牲了回去就是“一家人”。都要互相照顾家人。当时一起武平去了五个,回来了四个,七坊修元昌证实阵亡,成为烈士。 当时,为了适应野外生存,连队安排大家住在阴暗潮湿的破炭窑里,四周灌木丛生,杂草荒芜,蚊叮虫咬,奇痒难忍,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到靖西后每日高强度训练,学习越南语“跃向空越,耸队看红收兵,看不懂,依掉队……(缴枪不杀,我们宽待俘虏,不许动,跟我走!)1979年,2月16日,战斗打响,李大香所属一个营匍匐于靖西某山下,近越南边境不足一公里,随时准备出击,至17日凌晨五点四十分发起总攻,瞬间火光冲天,战争异常惨烈。
刘德昌是最先批去的一支部队,1979年2月13日,全连最后一次召开大会,师团级首长来连队作动员大会,允许大家写下家书(有的成为遗书),师团领导观摩他们炮弹攻击训练,鼓励“大家战必胜”决心。
15日,师团长又一次来到刘德昌部队宿营地,看望大家,希望全体将士顺利出征,得胜归来。随即开赴前线。每人背上四十公斤用的干粮等,在路上,有的士兵实在扛不动了只好放弃食物,空腹上阵,开赴前线。
2月17日凌晨一点整,信号弹发出,总攻开始,无数炮弹炸开了花,流弹四散,机关枪哒哒声不断。
战争持续了将近一个月。
1979年3月24日,刘德昌连队归营,见到幸存同乡战友李大香,激动的紧紧拥抱,彼此安慰:“你没死就好!没死就好!”得知武平同乡战友修元昌阵亡,大家不约而同泪流满面。当晚吃饭如梗在喉难以下咽。
刘德昌说:“希望大家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这在我们这些“死过一回”的人说感触特别深刻。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
李大香说:“刘德昌很少向人提起他打过越南,具体情况他也很少说,因为他觉得当兵就是随时准备打仗准备牺牲的。
退伍后的李大香与刘德昌成为异姓兄弟,为了纪念这段“越南自卫反击战”战友情谊,暗喻“福大命大,胜利凯旋。”两人的儿子都起名为“福胜”。如今生活幸福,万家灯火,太平盛世,可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慨万千。
战场上子弹“啾啾”叫着从头顶飞过,当时李大香背着电影《上甘岭》王成一样的步话机,每次要冲到最前沿。子弹如雨下,一个民兵距离他不足一米,臀部中弹,壮烈牺牲。
李大香同战友摸到一个叫“夹子口”的山下,山上有越兵驻扎,有战壕,铁丝网。炮火支援向前推进,延伸。我军步兵立即越过边界。当时峰銮叠璋,大雾弥漫。两军交战,炮火纷飞。密集枪炮持续半个小时后我部从07号界碑进入越南。
次日吃压缩饼干,后勤供应相当困难,第三日已经断粮,上级命令“就地取材”。可现实异常残酷,越军全民皆兵,一切泉水,湖水告知未经化验不得饮用。
第四日,邓副营长与李大香一前一后,相距有七八米间隔,李大香个子矮一点,一枚子弹从他头上飞过,擦过头皮,帽子也被打飞,副营长突然大喊“卧倒!卧倒!”还没有缓过神,副营长已经被子弹击前额,血流如注。李大香就地卧倒,死里逃生,一个战士抱着副营长大声喊:“副营长,副营长!”但副营身子已软绵无力,壮烈牺牲。
还有一件事更让人揪心,另一个连队的连长背着一个受伤的越男孩子,正走着走着,突然一声枪响,原来小孩偷偷从连长枪匣子掏出枪来打中连长太阳穴,顿时热血喷涌,这是越军的向其百姓灌输的“全民皆兵”思想作怪。
北山攻下来后,李大香遇到一个江西寻乌人,与李大香可以用家乡话交流,他说:“我叫朱岗慕,假如我会牺牲,你告诉我家人,我们是为国而战。”说完战友紧紧拥抱一起。但此后再也没有消息,生死未卜。因为战场上情况紧急,李太香未来得及问其家乡住址,所以一直没有找到朱岗慕音讯,也不知对方是死是活,李大香总觉得自己没有完成对方给自己的“任务”,深表自责、遗憾。火线场上,部队战士,患难见真情,亲如手足,刻骨铭心。
越战每一个情景在李大香脑海里记忆犹新,经常梦中再现情景。每次收队吃饭少了人,都心知肚明空位已经“光荣”了。
李大香前后受到部队嘉奖3次。
与李大香一同去的366团41军122连一共去了四个武平人,除了李大香,还有武平中赤万营刘德昌,城厢凹坑人钟庆华,武平七坊人修元昌。
遗憾的是修元昌不幸阵亡,时20岁。
退伍后李大香,刘德昌,钟庆华三人去修元昌烈士家慰问其父母。李大香认为自己能活着回来是“老天保佑,命大福大。”修元昌父亲是邮电局职工,听闻儿子战友来家,老泪纵横,扑嗵声跪在李大香他们面前,捂胸顿足,恸哭流涕:“孩子,你们可回来了,我的儿子他永远也回不来了。”李大香、刘德昌、钟庆华三人听后都心似刀铰,泪如泉涌,极力安慰老人,说:“爸,我们就是你的孩子,我们每年都会来看你。”
如今历史硝烟已散,铭记历史才能砥砺前行,他们经历过生死劫难的战友,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段炮火纷飞的日子。
回来后,当地政府对他们都十分关心。李大香说:“我们也因为这段历史感到光荣。”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军人的保家卫国,但愿我们都要尊重军人,敬仰军人。因为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英雄,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向参加越战的武平老兵李大香、钟庆华、刘德昌等致敬!
向修元昌烈士致以沉痛哀悼!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