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楼上的女人,她忘了旧时青春,她不会为情所困。有诗有酒,痴痴醉醉度余生。。。——佚名
莫言真,莫说妄。,落入真妄都是狂。;佛祖拈花不得已,我写文字也心伤。;读罢此文别乱想, 缘起性空费思量。;真义不离方便处。,乱动方寸不应当。——佚名

我们上次讲了,《心经》里边最著名的回转式的句子叫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反复地强调,来回的强调,让人不能不记住,一切物态现象都异空无形。“空”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理念,万事万物都是空的,不仅是物态现象是空的,身心现象也是空的。佛教做这个宣布很大胆,但它的厉害之处是把这个结论的理由也讲出来了,为什么万事万物都是空的?
佛教认为万事万物其实都是远远近近的各种关系的偶然组合。我再讲一遍,万事万物其实都是远远近近各种关系的偶然组合。佛教把这种关系说成是“缘”,缘分的“缘”;把这种偶然组合说成是“起”,起来的“起”,所以就有了“缘起”这么一个说法。
在佛教当中,“缘起”指的是远远近近各种关系的偶然组合。既然所有的东西都是远远近近各种关系的偶然组合,所以万事万物就没有本体的特性。它们不是独立的原生的实体,没有原生的实体,不存在,所以它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本性,所有的本性只能指向“空”。
如果说它有本性的话,这个本性就是“空”。这里稍微有一点深,牵涉到佛教最根本的思维,万事万物都是远远近近各种关系的偶然组合。正因为是远远仅仅各种关系的偶然组合,所以它不存在真实和稳定的自我本性,如果有本性的话,那个本性也是空的。

所以就出现了佛教当中四个字,叫“缘起性空”,本性是空的,叫性空。请大家一定要记得这四个字:缘,缘分的缘;起,起来的起;性,本性的性;空,我们佛教的基本思维这个空。
“缘起性空”这四个字具有透视世界的基础地位,好多佛教大师研究了一辈子,互相之间见面了问,唉呀研究一辈子,你研究了一辈子,我研究了一辈子,我们用什么样的几个字来概括佛教呢?他们最后得出了结论,就这四个字——缘起性空。
佛教的一个本质,就是远远近近的各种偶然关系所组合成的万事万物。因为是偶然组合,因为只是各种关系,它的本性是空的。这一来把人们原来的固化思维、僵滞的世界全部都激活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固化思维的教育当中,我们生活在一个僵滞的世界图像当中。我们如果说固化我们僵滞的这一切,其实都是远远近近各种关系的偶然组合,它的本性是空的,没有那么多界限,没有那么多本质,没有那么多特性。如果这个判断一来的话,固化的思维、僵滞的世界全盘都活了,不是没了,是全盘都活了。
我可以用一个例子,用一个美好的例子来加以说明。譬如,我们看到了脚下的这一脉水,它从何而来?它的缘起其实就是无数偶然关系的组合,它的来源可能是一条一条山溪,越过了一重重山坡,但是山溪里边的水又是怎么生成的呢?那就可以追到一朵朵云,一阵阵雨,云又从何而来?它又怎么变成雨的?而这个山坡又是怎么产生的?就这一些组成了这一脉水的各种来源,本身也是关系。水是有很多很多关系的偶然组合,而每一种关系也都有它的偶然组合,偶然的偶然、组合的组合、关系的关系,组合成了我们眼前的水,这就是我们“观”出来的结果。

水好像是有本性的,但是我们进一步问,水能够坚持自己的本性吗?不会。水会被树木吸收,它也会因为天气蒸发,被树木吸收以后,被天气蒸发以后,它还是水吗?吸收水的树木也可能枯朽成泥,也可能砍伐成各种器具,器具迟早会坏,变成柴火,一烧而变成气化。
以前过程当中的每一个阶段的“性”又在哪里呢?这讲得有点复杂,大家再想一想,水有它的性吗?不。它被树木吸收了,但是吸收水的树木,它也可能被腐朽,也可能变成器具,器具也会坏,变成柴火,柴火一烧以后变成气。这个整个复杂的过程当中,水的本性在哪里?它的来源是不固定的,它的去向也不固定,所以它没有本性。这个过程大体能够说明缘起性空它的部分含义了。
我们人世间许许多多的民众,由于身心的局限,在“缘起性空”这个大过程当中截取一些小小的片段,把它们小片段划界、定性,然后再把它和其它片段切割、比较、较劲、争斗、互毁、互伤,造成了一系列的障碍和恐怖,造成了世界的灾难。
缘起性空一来,就把这一切划分都嘲笑了,因为这些划分是生硬的划分。缘起性空是个大过程,你硬划出了中间的小小的片段,把这个片段又固化,固化以后里边互相之间又较劲,又定性、又争斗、又互伤,其实整个就是个过程,哪一个过程的段落都无法定性。

但是,佛教的这种惊醒却很难对多数民众起到真正的启蒙作用;因为多数民众已经在固化的片段当中安身立命,不仅安身立命,而且还自得其乐,他们把暂时的拥有当作了天经地义。如果说成这是各种关系的偶然组合的话,他们会觉得这失去了历史;如果这是性空的话,他们就觉得失去了未来。
你说是缘起,是各种偶然关系的组合,他们不相信,他们觉得我手上已经握有一切,是家传、是命定、是天赐。你说是性空,难道我此刻确定拥有的这一切不是实体吗?不是实价吗?不是实重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怎么能够得到在一个名义下的暂时的心理安慰?
我们好多人都没法从佛教当中觉醒,主要就是因为拥有了他自认为天经地义的那些片段,而佛教认为这些片段只不过是缘起,只是各种偶然关系的偶然组合,它没有自己的本性,我们一般人不相信。如果完全不相信的话,那我自己手上拥有的东西是什么呢?
我看有好多研究佛教的书籍里边,在解释“空”和“空性”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一些话,我们不要太固执,一切都会转瞬即逝,多必然会失去;富,一定难于守住;高,一定会跌下来,一定会时过境迁,一定是物换星移等等等等。这些想法对不对?有一点对,但是,说浅了。

按照释迦牟尼的意思,并不是说转瞬即逝来说明空,他的意思是在还没有失的时候已经是空的。释迦牟尼也不认为多而必失就是空,不,在你还没有失去的时候,你还很多的时候已经是空的。释迦牟尼还不认为你富而难守就是空,不,在你还是富的时候,你已经是空的。这个不是易空,而是性空。不是你现在所得的一切都容易失去,这叫容易空,而是你拥有的时候,它的本性就是空。这个问题很深,我们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