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2025年01月08日 阅读 (53)

“权谋”,听起来似乎是个贬义词,有阴谋的意思。但“权谋”可以把它理解为:权衡、应变的谋略。是一门为己谋身的智慧。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教导冯宝时说:“做官要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躲到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然后慢慢想、慢慢看”。翻阅史册,众多名臣将相就是因为长于谋事,拙于谋身,最终弄得身死家灭、人亡政息。通过他们的事例,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权谋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1)

《大明王朝1566》吕芳

《资治通鉴》记载:吴起在鲁国带军击败齐国后,被别人诬陷,然后“启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来到魏国后,魏文侯薨,魏武侯继位,拜田文做丞相,吴起不服,和田文比功劳,田文承认功劳不如吴起,同时指出:魏国此时“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提醒吴起,此时争相位,未免有功高盖主,意图谋反的嫌疑,此时吴起才反应过来,不与田文争相;而后被小人用计离间与魏武侯的关系,“魏武侯疑之(吴起)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吴起在两次被君主怀疑后,都能提前出逃别国,可见吴起能知道、遇见危险,但他功高之后,一味想着向上,并未对当时的周围环境做过多思考,并且两次均被小人用计离间与君主的关系,可见吴起在思退与思变上做的是不够的。

权谋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2)

吴起建立魏武卒

周显王八年,秦孝公颁招贤令,卫鞅通过秦孝公近臣景监见到秦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仪国事”。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秦国颁布了新法,但秦国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好,这时,太子触犯了法律,卫鞅便惩罚了作为太子老师的公子虔和公孙贾。在秦国为相时,他用法极为严酷,曾经亲自到渭水边处决犯人,“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最后,秦孝公薨,太子继位,被他惩罚过的公子虔等人告他谋反,卫鞅才和他的门人逃往魏国,魏国不接纳,又逃往封地商於,最终弄得“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卫鞅不能思危,直到公子虔状告他谋反,才意识到危险来临,最终毫无准备,落得身死家灭的下场。

权谋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3)

商鞅徙木为信

秦灭韩后,张良雇佣杀手,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在下邳遇到了黄石公,得到《太公兵法》,“常习诵读之”,成为刘邦争夺天下的智囊团核心人物。汉朝建立后,刘邦论功行赏,群臣争功,张良却“不敢当三万户”,对于封赏极为知足。后期刘邦想废太子,吕后叫吕泽请张良出山劝说刘邦,张良回说:那是皇帝骨肉之间的事,我们作为臣下,人虽多,但却没什么作用。推辞了吕后和吕泽的请求。

张良在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隐匿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仔细研读思变,天下安定论功行赏时思退不争功,对于太子废立思危不出山,最终得以保全自身。

权谋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4)

留侯·张良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千年,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变的,思危、思退、思变带来的职场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要清晰认识工作的环境和一些人、事物的情况,具备风险意识。无论是企业或者个人,对今后发展方向所产生的利益和产生利益的矛盾点,要有清楚的思考和认知,这样也才能提前准备,提前防范。

二是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要做事,总会面临着风险,并且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但个人能力实在不足,赶鸭子上架,勉力完成,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成绩;公司也是如此,为什么很多知名的企业家首次创业成功的很少,就是对自身的经验,能力和市场的要求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三是无论何时都要不断学习。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所以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很重要。自己反思学,向别人学,向书本学;学成功的经验、失败的经验,有用的经验、暂时用不到的经验,这样才能在当今变化的世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