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谁变法决定了清朝的命运

2025年01月21日 阅读 (49)

苏东坡,正值壮年时,发生了一件令他的一生都改变了的事情——从湖州知州沦为黄州卑微官职。而使这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王安石的变法。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有专门的写苏东坡“壮年”发生的事情,其中就着重写了王安石变法这一点。有人可能会觉得:苏东坡传,不是仅仅是专门写苏东坡的经历,以及对他的一些评价的吗?其实不然,从书、从作者的思路去看,还写了很多相关联的事物,例如导致苏东坡命运转折的事件。

就拿“壮年”一章来说,先是交代了时代背景——王安石变法;再说明变法的细节,如青苗贷款法,这里详细写了青苗贷款法的内容、所带来的影响——由于一些不能切行的原因,人民的生活因此法受到了极大影响,而作为一个时刻关注民生的官员来说,这时候的苏东坡,必定要“发发牢骚”,通过作诗来表现出自己对民生的担忧、对新法的不满。变法初期,王安石深得皇上重任和赏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一些深知民声的小官,通过画卷的形式把变法的“弊”表现给皇上看,王安石政治上渐渐失利。苏东坡在此时进宫寻官,一些奸臣小官为了不让苏东坡进入朝廷,便拿出他苏东坡写过的那些看似“逆反”的诗作诬陷他,东坡经过乌台诗案后被贬官黄州。

要说苏东坡的壮年,则必定有很多可写的地方,例如这段时期苏东坡的词的特点等等。但是作者在这一章抓住了王安石变法——苏东坡一生之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去写,而把苏东坡的诗词特点,则选择在章末写。先交代变法背景,目的是要表现出社会的动荡、政权的不稳和时代的黑暗,从而表现出人民在这环境中生活的艰苦。而苏东坡并没有在这污浊的社会中随波逐流,没有朝着黑暗势力屈服。就像书中他“准备罢官而去”,就足以表现出他对污浊风气的排斥,宁肯免去官职也不要屈服——不追名逐利的性格。而从他在变法期间,看见了百姓们的痛苦不堪,还为百姓们写诗;即使是零零星星的小事,他也会尽心尽力完成;他也亲近百姓,制定了一些人性化的措施——这些怎么不是他爱护人民百姓、做事全心全力的表现呢?而在写《凌虚台记》这件事中,苏东坡“报复”陈太守,则表现出他的那种贪玩之心;而后来他对陈太守的“仇恨”变成了敬佩,说明他内心对有才能的人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渴望吧。

苏东坡,一个渐渐隐没在变法中的任务,确实变得更加复杂……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