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
禹分别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的名字注定会被铭记。如果没有妻子家人舍命护书的伏生,《尚书》也会消失在秦皇焚书的火里,如果没有毕生读《书》讲《书》的伏生,《尚书》的命运又会如何?历史没有如果,以至于两千多年后我们回眸历史诵读经典时仍然对这份历史的侥幸充满敬畏与感恩,幸而有伏生!
很长时间以来,经典对于普通人群而

言都是高深莫测艰深难解让人仰望的存在,我们很难做到通过独立阅读典籍文献从而透过历史的岁月来解读经典,这是经典传播和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尴尬。一方面几千年遥远的岁月沉淀了经典的厚重,但同时也因为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字意义的变迁和变化影响并局限着经典的传播和理解。另一方面为了便于广泛地传播和理解,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经典文献通俗化大众化,当典故变为故事,经典内容在变得通俗易懂的同时也难免变得浅显甚至出现错解误解,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经典的深刻与厚重。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流传几千年,家喻户晓妇幼皆知。伏生护书的故事也是深入人心让人感动,我们在学习和讲述这些典故时总是很容易把它们当成是在遥远年代里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故事,在他们的故事里看到并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这似乎已经已经成为我们平时学习和讲述这些典籍里的故事的目的和宗旨。是的,间隔几千年的历史岁月,我们自然无法在阅读和理解中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经历,与此同时,我们所具备的文化和历史的素养也局限了我们的历史视域和理解的境界,我们很少把他们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个体命运的走向和历史的大背景相结合,去思考和推拓他们的行为和选择背后的历史影响和历史意义。厚重的历史变得平淡,我们也由此缺失了一份历史的情怀和感动,并因此把自己和历史割裂开来,以一种遥远的与我无关的态度来对待典籍对待历史。不曾意识到那些久远的典籍里是民族悠久的历史,里面的思想已经内化为民族传统和文化的基因,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方面面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本身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而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观念多元变化日新月异的年代里,传统的观念和当下的流行似乎成为一对矛盾体,如何理解和面对传统、如何在把握当下的同时又能兼顾传统,似乎是大家共同的难题和困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过年,年味却越来越淡越来越遥远,从期盼过年到觉得过年是一种负担和麻烦,当传统节日的氛围变得寡淡,在这种变化中我们失去的到底是什么?很是茫然。我们一边在各种上演的剧情里感慨传统文化的丰富和传统礼仪的厚重,艳羡各种仪式感给人的生活注入的庄重感动和温暖,渴望充满仪式感的生活,一边又厌倦生活中所剩无几的传统礼仪带来的琐碎和麻烦。当疲惫的身体和萎缩的精神相互碰撞纠缠,我们似乎更愿意放空思想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为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因为这样更简单。
这两天在网上看

到关于山东某些地方的拜年习俗带来的争议,跪拜,这是传统礼仪中的大礼,礼仪之邦山东,先师孔子的故乡,某些地方在过年时族人集体跪拜祖先,拜年时给长辈行跪拜之礼,他们把这种仪式视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最后的坚守与倔强。但是在很多人的理解中,这种跪拜的方式却是封建社会的遗毒,是奴化的象征。传统和当下就这样又一次激烈地碰撞在一起,让人深思发人深省。看到其中两个非常醒目的评论,一个说孔子都已经逝去两千多年了,国人却还是跪着站不起。一个说有的人虽然身体站立着,思想却是跪着的,有的人虽然身体跪拜着,思想却是站立的。谁是谁非,或许没有一槌定音让人不容反驳的答案,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今天这个年代,跪或不跪,拜或不拜,坚守传统或是放弃传统,我们都有足够的选择自由。
在理解判断传统和当下的矛盾与对立的同时有没有问过自己,对于传统,对于经典我们真正了解多少?什么才是经典?要不要学习经典?经典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现在仍然影响着我们方方面面的生活?学习经典的意义又何在?
经典不仅仅是文献和典籍里的文字,传统也不仅仅是过去的岁月里先祖们遵循的各种规范,所有的经典和传统都是历史的部分,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的现实任何的当下都源自历史且随机融入历史,并积淀为新的历史,且我们对历史的学习和回顾无可避免地都是在照应现实,在经典和现实的碰撞中寻求经典的现实意义。经典的价值是在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不容回避的、始终塑造着我们的复杂的因缘关联体系。经典与一个民族自古至今所发生的无限复杂的联系,将作为历史携带入未来,在任何时代里不被任何个人和群体所否定。经典不竭不衰的生命力,贯穿于一个民族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和现实不断对话、碰撞,通过研读、反思、阐释,通过整体认知和现实转化的过程,解答各类重要的历史问题,从而来解读现实,面对现实,经典与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传统

文化没落的时代,也是思想迷茫的时代,我们悲哀地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既想摆脱传统,又无法摆脱传统,又又发现今天的时代没有谁能全方位地重建一个新学说和新思想的山河大地。于是我们对于传统或是当下的流行,陷入一种无意识的迷狂,要么固守传统照搬传统,对传统不加思考地复制粘贴。要么全盘地否定和割裂传统,却又对当下价值观的丑与恶好与坏失去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袖手旁观随波逐流,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和不需要有太多自觉的旁观者,不曾意识到,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和价值观的建立,每个卑微渺小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道德责任和历史担当。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时代思想和价值观的践行者,而价值观对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最终也会反馈到个体的身上。都说法律的完善意味的是道德的进一步沦丧。如果放弃了这份道德责任和自觉,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传统道德以及传统和道德结构下秩序和价值观的破坏者。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道德的价值却江河日下,有人说传统是创新的桎梏,民族曾经的苦难也是因为落后传统的固守,殊不知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雨而不衰,成为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古老文明,正是得益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任何技术的创新与科技的发展都是因为人而存在,失去了人文之光的科技发展与创新将格外地尖锐和冰冷,并将影响着人类社会整体的和平与发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经典的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定义,对生命朝向的引领,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塑造,对社会的健康推进,早已在历史里得以验证。传统是扔不掉也是不能扔的,生活中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当我们想与传统背道而驰抛弃传统时,会惊讶地发现,我们抛弃传统的过程也无可避免地带上了传统的烙印。传统所具有的全方位的存在以及随时可以复苏的生命力,这种历史的真相是谁也无法掩盖无法逃离的。轻易地否定传统,只会导致该延续的延续不了,该抛弃的抛弃不掉,非要自欺欺人背过身去不看传统、否定传统,砸乱传统,导致传统的价值不能实现,我们会可悲地发现,传统中的不合时宜的某些恶果和毒瘤会以一种新的现代的方式借尸还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扬弃的态度辩证地学习和理解文化和文明在历史中的延续过程,温故而知新,直面传统,反思传统,延续传统,在这个过程中让文明得以进一步推进,让新与旧并存,或许,这才是我们面对传统学习经典应有的态度。

《典籍里的中国》的播出,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阵地上的强势回归,是复兴民族文化的必然之路,经典传播的银屏化也一定会带动经典和传统文化的普世化全民化!期待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