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 著
《太极图说》是周敦颐为其作品《太极图》创作的一篇解说类作品,据悉,因受到《周易·系辞传》的启发,周敦颐才在《太极图说》中阐释了其推崇备至的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文中突出了人在其中所起的整体价值和作用,而且又特别突出了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文认为,“无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无极,无极而太极。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觉冠古今
其原文是这样说的: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原文解析:
由下至上,无极化生万物,最终又复归无极。
从上文可知,太极图含阴阳动静生合之理,蕴五行四时生克之道。
五行相生之理,是由五行各自性情决定的,譬如,火性炎上,则其上万物焚而下落生成土。无极的真意,五行四时(加长夏为五)的精妙,凝聚而生则化万物。
万物之中,唯人最具灵秀,出生之时,便形与神俱。五行各据其性,人生其中性分善恶。中正仁义之性,敦敏厚重,感化万物,圣人以其为做人规矩。
圣人的德行合乎天地法则,生生不息,圣人的想法如日月悬空,众人可见,圣人的稼穑,遵循四时规律,秋收冬藏,圣人的吉凶,不欺暗室,不违鬼神。君子以此修行必会吉利,庸人违背此理,必遭凶祸。
所以说,天之道为阴阳平衡,地之道为刚柔相济,人之道为仁义并举。考察事物的死因和结果,便可明白生死存亡之理。
原文总结:
《太极图说》的全文不过二百多字,它由两段意思构成,第一段言“太极”,展示整个宇宙原始反终的生成与复归图式,即由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人)的生化过程,以及万物(人)→五行→阴阳→太极复归过程,这就是“天道”。
第二段言“人极”,说明人虽然是与万物一样由自然的气化过程而生,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社会性即具有善恶的道德选择,“圣人”据此人性的本质而确立了以“中正仁义”的道德原则和“主静”的修养方法为代表的“人道”。
《太极图说》的价值和贡献就在于,它首先从《周易》阴阳哲学立论,汲取道教关于太极元气为世界万物生成演化的本源和动力,肯定宇宙的本源为实有,从而批判了佛教的宇宙论,重新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其次是把人与宇宙贯通起来,并突出强调人之异于禽兽及他物的本质属性,论证了“仁义中正”这一儒家核心思想与天道的一致性,把太极元气落实到心性论的层面,从而也与道教的思想区别开来。
再大一点言,它可以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思想背景下,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后的宋明理学家正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逐步建立起一个新型的世界观,并恢复了儒家文化价值理想在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地位。
因此,周敦颐的《太极图》是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但周敦颐的《太极图》亦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不尽完善性,比如在讲完水火木金土的“五行生克”模型体系后,并没有沿着“五行生克”的体系和思想向下层“人道”继续衍生和扩展,而是提出了“坤道成女,乾道成男”,并再次基础上“化生万物”的综合体系,这明显有点“画蛇添足”的嫌疑。
上一篇:如何“以易解老”:周敦颐的《太极图》,集象数和义理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