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人叫周晗

2024年02月28日 阅读 (64)

周晗,2003年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得者,现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全国有多少人叫周晗(1)

因海结缘,投身科创汪洋

谈及周晗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契机,就不得不提到她的家乡——辽宁大连。她在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成长,依海而居,与海相伴。面对无垠的大海,周晗常常会萌生许多奇思妙想,科创梦想也在不知不觉间生根发芽。大连是一个盛产海产品的城市,美味且丰富的海鲜让全国各地的游客心驰神往。周晗不禁想:每年有大量的海鲜被端上餐桌,我们平常食用的海鲜是不是安全的呢?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带着这些疑问,周晗决定从海参入手,探究海洋污染与食品安全之间的联系。

然而,探究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科学调查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海上采样点的深度、采样份数、取量多少……所有细节都需要周晗认真考虑,严谨对待。同时,在海洋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实际环境是十分脏乱、恶劣的,这给周晗带来了更多体力和心态上的考验。最终,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个科研成果。这不仅让周晗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还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不只是局限在实验室里,也在真实的生活中。从此,周晗同科研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这种缘分与她往后的成长经历紧密相连,一直影响着她之后的人生选择。

勇于实践,点亮科创梦想

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知易行难。小学时,周晗就对自然课上讲授的知识十分感兴趣,通过学校的显微镜观察过植物叶片、动植物细胞、鱼尾巴的血液流动等;进入中学,周晗学习到了更为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实验课,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操作习惯,这些学习经历都为她将来独立设计、完成实验奠定了基础。

决定参加创新大赛时,周晗已经是一名高三学生,那时的她已经拥有了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可以完成不少课本上的实验,但她并不满足于此。“课本上的实验,你只要严格照做,就不会出错。但要想做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实验,就必须依照理论知识,自己从头设计,将想法写在纸上,再从纸面上落实到实践之中,最终得出实验结果。”

相较于按部就班地完成课本上的实验操作,自己独立设计、完成实验显然更具有挑战性,同时也需要面对更大的风险。周晗在师长的帮助下,实地调研并采集了多种海洋生物以及海水的样本资料,在实验室中独立地整理、分析这些繁杂的数据。周晗的科创项目围绕着海参展开,她发现海参日常生活在水位较深的海域,而海洋污染(例如石油污染、海洋垃圾漂浮等)的影响范围大部分只存在于海水表面;海参具有一种独特的生理现象,即“吐内脏”,这实质上是海参应对受污染环境或是感到威胁等情况下的一种代谢机制。周晗对海参日常生活的海域水质以及海参本身等样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证明了海参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海洋食品。

虽然在如今看来,那时的实验设计稍显稚嫩,但对于当时的周晗而言,这是她第一次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得出数据,真正完成了一次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认知过程,因此意义独特。这对周晗而言并不是结束,而是她科研之路上的崭新起点。

全国有多少人叫周晗(2)

周晗在做实验

乘风破浪,扬帆科创征途

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在周晗看来,相较于参赛项目获奖,登上创新大赛的决赛舞台收获更大。她通过参加比赛认识了很多热爱科技创新的人,了解到了更多元的研究方向。“我没想到在众多的学科领域里,抑或只是在化学这一个学科之中,可以有这么多有意思的研究方向。”这些来源于生活微末、解决生活难题的发明项目让周晗深切感受到创新、创造的趣味性,这不仅使她开阔了视野,更让她明白——“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创新并不仅仅在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也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在科学创新的路上,可以先从力所能及之处做起,不必抱有太强的功利心,自己思考和实践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时至今日,对待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纯粹的好奇仍然影响着周晗,现在的她在工作中能接触到来自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优秀科研工作者,他们对待科研严谨且刻苦,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中熠熠生辉,这激励着她不断攻坚克难,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中辛勤耕耘。

周晗寄语青少年:

放平心态,如果对科研有兴趣的话,可以把你的发明当作科研的起点。如果以后不再做科研,也要保持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放宽视野,勇敢地去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培养跨学科思维,许多学科之间的界限并没有想象中严格,它们往往是贯通的,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往往会激发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郑重声明:玄微运势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于未来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