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易经》,很多人都会莫名其妙地肃然起敬,因为这部经典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确实过于“高深莫测”了。当然,从古至今的“易学家”不计其数,易经的思想贯穿了儒释道三家,它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但是,《易经》到底讲了什么呢?不管是《连山》、《归藏》还是《周易》,它总要有一个核心思想吧?但现实很遗憾地告诉我们,即便千百年来易学家层出不穷,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指明易经到底讲了什么。
“六经之首,大道之始”,《易经》的处境与《老子》一样尴尬,讲不清道不明导致了后世的无限争论。推崇者以为其是至宝,世间的一切都可以用易学来解释,而且能够指明具体的出路;但反对者却以为这是胡扯,认为这不过是祖先留下的文字游戏,它这种含混无逻辑的行文,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杨振宁先生便属于后者,他对于《易经》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认为其属于“毫无逻辑的胡扯”,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杨振宁先生是近代物理学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并不低于爱因斯坦,同时他也是一位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爱国科学家。
但是,杨振宁先生提出了相当有条理的理由,作为他认为《易经》“毫无逻辑可言,阻碍科学发展”的论据。
- 第一,《易经》只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思想,但没有定性、定量的分析,没有成体系的逻辑链条,属于极为含混的经验之谈。比如以各种自然现象代表着一些规律,而后以这些规律去解释一切,这实际上是单一线性的思维,是极为幼稚可笑的。
- 第二,《易经》千年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不仅仅在哲学方面,还在于文学方面。这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它作为千年以来的行文范本,使得中文的语法极为细碎而不成体系,或者说,中文根本不存在什么语法。
- 第三,《易经》的理念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和审美观,这导致了中国人的保守与内向,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人对于未知领域探索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