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艺术?何为艺术史?”“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展览吗?”......半封闭的展厅白墙上交错着字号不同、深浅各异的问题,仿佛邀请展厅中的观众共同进入一场安静的艺术冥想。
日前,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本科毕业展在广美大学城校区美术馆7号厅举行。毕业展以“从表面到进深”为主题,展示了72名毕业生有关艺术史学习、艺术研究方法的论文作品。展览共分为三大板块:追溯、观察和在场。
艺术与人文学院本科毕业展现场。
当我们研究艺术理论时,我们在研究什么?对图像的解读、对艺术现象的分析,是艺术与人文学院的主要关注点。从传统国画的“空白艺术”到当代自拍的“修饰行为”这一次毕业展中,学生们的研究与探索横跨艺术史、艺术管理、流行文化等诸多领域,对图像与艺术现象提出了独特的解读。
展览开幕之际,本届毕业生指导老师之一、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樊林应邀接受小南采访。点评本次毕业展优秀作品,探讨广美美术理论人才培育理念。
小南:这次毕业生给的研究主题、论文成果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樊林:“重实践、重合作、重反思”是本次毕业展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三大特点。今年的毕业生在敦煌莫高窟进行了长达10天的考察,这些美术史专业学生们的观察和思考结果体现在了毕业论文中,展现出回应现实的积极姿态。整个策展中的种种细节都由毕业生集体设计和布展,最终呈现是集体合作的结果。另外就是“反思”,比如他们提出了“何为艺术史?”“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展览吗?”。这些问题既把观众拉近展览,也提醒观众和我们共同反思,展览的意义在何处。
毕业生将敦煌考察结果呈现在论文之中。
小南:这一次毕业展有哪些令您眼前一亮的研究?
樊林:这次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挺多,比如说美术史专业的毕业生林章源,他的毕业论文《吸引力——论中国山水画中的空白》以历代中国山水画为研究案例,采用了量化分析法对国画的“空白”进行分析和比较。这个领域非常广泛,也不好把握,但是林章源在文章里提到的“空白吸引分类法”可以让人们更容易理解传统国画中的空白,带领观众贴近画者心理。
观众在艺术与人文学院本科毕业展现场。
小南:相对美术创作,美术研究更加难以展示。从布展角度,展览有哪些“巧思”增加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樊林:纯毕业论文确实难以视觉的形式呈现,为此我们的毕业生们花了很多心思。比如《吸引力——论中国山水画中的空白》的作者就把论文研究的画作和一张空白的画布同时挂在了展墙上,为研究对象做了一个直观的视觉展示。又比如,黄子珂的论文研究绘画大师博斯绘画中的动物形象,她便把博斯笔下的小动物做成KT版立牌,成为了展场的“打卡点”。
《吸引力——论中国山水画中的空白》。
小南:毕业展以“从表面到进深”为主题,在您看来,什么样的研究算才算摆脱表面、深入内核?
樊林:毕业展主题是学生们自己提炼的,他们觉得这个主题能够很好地概括艺术史学习、用艺术史理论服务社会或观察历史的逻辑关系。每个毕业生都看了很多书、很多作品,也和许多艺术家深刻交流过,但只有写出的文章能够提炼出方法论,帮助读者理解表和里的关系,让人体悟到这个学科的魅力,这样的研究才算做到了把握表层与进深的嵌套关系。
小南:艺术与人文学院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什么?对学生有怎样的要求?
艺术与人文学院本科指导老师与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