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的研究易学的人物,固然有终生从事易学研究的专门家,但也有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还有军事家、科学家、医学家、艺术家,甚至包括释家、道家,其中亦有女性。
更包括那些我们平时耳熟能详这里而又意想不到的历史名人……
阮籍(210-263)三国魏哲学家、文学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汉末文学家阮瑀之子。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又喜易,著《通易论》一卷,共五篇,以儒家政治哲学杂合道家自然无为说释易,并依《序卦》解释六十四卦名。
薛仁贵(614-683)唐大将。名礼,以字行,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少贫贱,以业农为生,善射骑。曾征辽、突厥、吐蕃,屡立战功。相传亦治《易》,著有《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见《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已失传。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称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并登博学弘词科,授监察御史。精诗文,善哲理,与白居易、柳宗元齐名,著有《刘梦得文集》。通易学,撰有《辨易九六论》,载于文集之中。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贫困而有志操,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善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行世。且泛通《六经》,长于《周易》(《宋史·范仲淹传》),著有《易义》一卷,载于集中,惟仅存乾、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丰、旅、巽、兑二十七卦。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宋天圣间进士,精文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通史学,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自撰《新五代史》;兼善金石,编有《集古录》;亦治易学,著《易童子问》三卷,首谓《易传》之《系辞》《文言》以下皆非孔子所作,对后世易学研究影响甚大。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思想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因居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初进士,精史学,曾历时十九年主修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又善理学,为“北宋道学六先生”之一,其哲学流派名之为“朔学”。其治易宗义理,但谓王弼以老、庄解易,非易之本旨,不足为据,而主张以其“虚能生气”“虚”为万物之原之说释易。其《易》学著作有《温公易说》六卷行世。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进士。博学善文,通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亦善治易,著有《易解》二卷,解说“大畜”“小畜”“大过”“小过”独详。
苏轼(1037-1101),精文学,善书画,亦通易学。其父苏洵作《易传》未竟,由彼续成《东坡易传》九卷。其易学乃传家学,宗义理,“大体近于王弼,然弼说惟畅玄风,轼说多切人事,实不相同”(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主要阐发其儒道佛合流的“蜀学”之说,以此与二程的“洛学”相抗争。《东坡易传》现行于世。
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本姓张,名采,后改姓金。明长洲人。为人狂傲有奇气,曾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天下“六才子书”,并作各书批评其中评点《水浒》、《西厢》两书尤为后世广泛传诵。生平亦喜易释,认为“《周易》上下篇,上篇论意,下篇谈心,合上下二篇,乃得论识。”“何者是识,意虽疾速变灭,而其余影心且尚留,是名为识。”“意者心之相,识者意之影。”(见《语录纂》)开以易入佛、以易解佛之先河。著有《通宗易论》一卷《易钞引》一卷,另外《语录纂》、《童寿之书》及《先后天胜义幢》《大势至缘起》等亦有论易文字,皆收入《唱经堂才子书》中。
黄宗羲(1610-1695)清著名学者。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为学师从刘宗周,主先穷经,而求事实于史。
其论易以辨象数为主,认为八卦、六爻、象形、爻位、反对、方位、互体等皆是易之本象,而焦赣、京房之流所创世应、飞伏诸说乃依附于《周易》实为与易无关之伪象。至于《太乙》《洞极》《潜虚》《洪范内篇》《六壬》《遁甲》等书或冒易名而作,或弃易名另撰,都与易无涉。从而将易学与象数学分为二途,不相混淆,正本清源,对易学研究影响颇大。有《易学象数论》六卷行世。
博学书院这里的表述事实,仅为有兴趣的朋友提供深入研究的线索。毕竟国学的复兴或者说是民族自信的进一步塑造,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